EN
政策纵览
Policy Overview
返回列表
【地方】(2012)关于印发吴延龙局长在2012年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时间:2017-04-10

各区、县国土分局,各区、县房管局,滨海新区规国局、红桥房产总公司、蓟县地矿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吴延龙局长2月13日在2012年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2012年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  吴延龙

2012年2月13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安排2012年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两方面内容。

  

2011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效

回顾2011年,国土房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创新思路招法、用心尽心履职,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住房保障实现高起步

确立住房保障新模式。确立了“三种住房”、“三种补贴”的住房保障新模式,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发放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廉租住房租房补贴和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出台公租房管理办法,明确了公租房的套型面积、租金标准、申请条件和房源筹集的优惠政策,形成了融资、代建、出租、使用、管理“五位一体”的公租房管理模式。全年共推出秋怡家园、秋丽家园、等9个公租房项目、9400套房源,已向7400多户家庭配租。

开工建设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开工保障性住房1600万平方米、23.87万套,提前一个月完成国家责任目标的104%,做到了质量达标、手续齐全、管理规范,建设规模同比增长1倍,占全市住宅建设量的68%,完成“十二五”规划总量的46%,实现了高起步。

政策覆盖面继续扩大。出台公租房和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收入准入条件,廉租住房租房补贴收入准入条件由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提高到低于960元,平均上调20%。全年新增租房补贴1.03万户,完成责任目标的103%,累计发放租房补贴8.53万户。

监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严格执行街、区、市“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保证准入条件的真实可靠;房源配租和销售工作在公证机关的监督下公开摇号选房,确保公开透明;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每季度核查保障家庭相关情况累计达30万户次,累计查处各类违规家庭842户,追回资金1367万元,违规率由2008年的1.09%降至2011年的0.03%。

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按照“城中村”改造三年计划,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到季度,落实到街镇、村和相关投资单位;主动服务、深入现场,解决难点。2011年拆迁房屋94.3万平方米、0.5万户,累计拆迁房屋479.9万平方米、3.4万户,完成拆迁总量的54.6%;开工建设安置房210万平方米、2.7万套,累计开工建设安置房862.51万平方米、8.63万套,占安置房建设总任务的83%。

住房保障走在全国前列。去年4月、12月,胡锦涛总书记、李克强副总理分别视察了秋怡家园、朗庭园公租房项目,对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和我市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我市住房保障工作达460余篇(次);由百姓投票选出的“我爱天津的100个理由”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名列社会保障方面的第一位。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在保障覆盖面、户数、建设量、规范程度等方面继续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土地管理实现双保目标

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进一步加强。区县级规划修编全部完成,136个乡镇级规划获批,占86%。通过规划修编,将535万亩基本农田落实到了地块、图斑、数据库,既实现了有效保护也为各区县近期发展留足了空间。严格按规划用地,全年批准的351个批次用地全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

统筹利用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剂”的原则,经市政府批准制定了统筹利用各区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的措施,破解了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足和一些项目不能按规划落地的问题。结合14个项目的特殊需求进行了规划调整,保障了8个示范工业园区拓展区、海河教育园、武清区中旺铝材基地等一批大项目的用地需求。积极争取国土部支持,将两个新家园约5平方公里用地纳入土地规划,解决了保障房用地需求。截至2011年底,全市尚有可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30平方公里。

项目用地应保尽保。2011年供应土地8628公顷,同比增长10.3%,其中新增用地6034公顷,同比增长16%。共落实项目1462个。其中工业607个,用地占46%、公益和基础设施407个占29%、房地产和保障房项目448个占25%,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市土地出让金总额859.6亿元,土地收益336.25亿元。市本级上缴土地收益90.7亿元(不含返还的6.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0.7亿元。

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严格履行征地程序、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全年共征收集体土地7070公顷,安置农业人口4.72万人,落实征地补偿费用53.19亿元,均达到区片价标准。结合示范小城镇建设,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

土地收储管理得到加强。清理了底数、明确了标准、完善了程序,土地收储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增收购储备土地169宗、5067公顷,同比增长46%。截至去年底,累计储备16004公顷,总市值约3521亿元,已形成净地约占45%。市本级结合大寺、双青新家园保障房建设、解放南路、海河教育园、西站综合开发,对19宗、846公顷土地进行收购储备,与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去年底,累计储备5300公顷,市值约2375亿元。已形成净地约767公顷,占14.5%,整理进度在80%及以上的地块约1346公顷,占25.5%,为各类重点项目和规划重点地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土地源头调控房地产市场。按照国办发1号文件关于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低于前2年平均水平的要求,全年供应住宅用地2214公顷,比前两年平均供应量增长7%,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房占住宅供地总量的87%。按照“控总量、挤存量、补增量”的原则和“1:2:3”的需求关系,促进存量土地开发建设,去年存量土地开发形成房地产上市量1681万平方米,同比提高11%,使增量土地的需求同比减少了25.15%。全市房地产用地出让金总额712亿元,土地收益296亿元,平均楼面地价1910元/平方米,同比提高7%。到2011年底,实际供需比例为1:2.22:3.02,房屋交易量、上市量和土地供应量结构更加合理。

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市土地集中交易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出让方案不合规、设定有失公平竞买限制条件的不予备案出让;对土地出让金拖欠、逾期开竣工、闲置土地等违约行为监管处置不到位的区县,不予实施土地出让。土地市场更加公开、透明、规范,走在了全国前列。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全市逾期未开竣工地块履行合同,对于违约土地新增量大于处置量的区县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暂停新项目土地出让。全年收回闲置土地240公顷,706公顷实现开工,共收取违约金、闲置费约3200万元。历史遗留的151宗、1306公顷闲置土地已全部处置完毕。

土地整理成本审核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本审核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成本控制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了成本审核工作程序和审核进出件标准,确立了评审制度、监督机制,编制了审核报告、审核意见通知书等标准文本格式,施行了目标考核等内部管理规定,用制度规范成本审核工作。全年对29个整理项目、117公顷土地成本决算进行了审核,累计核减了泰安道4号院、红桥科技产业园项目、棉二地块等18个项目不合理成本分摊6.9亿元,占审核成本总额的7.2%。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集约节约用地指标控制标准,全年出让工业用地3962公顷,同比增长22%,平均用地强度同比提高10%。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的清理,切实提高土地批供率,在国家对地均GDP、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批供率4项指标年度综合考核中,我市名列全国第一。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东丽、西青和武清获得了国土部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荣誉称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挂钩试点有力支撑了示范小城镇建设。开展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清理检查工作,增加了13项挂钩试点检查内容,顺利通过国务院七部委的联合检查验收,并得到充分肯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切实规范挂钩试点工作,推进了农村土地整治。多措并举,通过召开推动会、书面告知、限期整改等手段督促试点按期完成复垦。变更复垦区,千方百计、想法设法解决第二批复垦难题,争取国土部支持,延长半年归还周转指标期限;全区统筹,使用其他试点已复垦地块先归还到期周转指标等多种方案,确保了全市第二批605公顷周转指标全部归还。2011年共对市政府批准的18个示范小城镇挂钩试点项目下达周转指标752公顷,示范小城镇用地做到了应保尽保。向国家争取到周转指标1000公顷,同比增长50%。减除已使用的指标,尚有1487公顷周转指标的存量,为我市示范小城镇持续建设提供了保证。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组织10个涉农区县同市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耕地保护责任层层落实到乡(镇)、村。圆满完成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考核结果达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5个,累计新增耕地达到4700公顷,超额完成开垦任务的22.4%,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各级标志牌1.4万块,形成了覆盖全市、重点突出、执法与宣传并重的基本农田保护格局。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完成武清区、宝坻区2个、3342公顷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和验收。要求每个涉农区县开展规模不小于1000亩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全年完成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立项11个,整理规模4330.14公顷。

违法用地治理成效显著。开展年度卫片执法检查,违法用地面积同比下降20%,15号令考核比例1.9%,违法用地案件全部查处到位,立案率、查处率、移送率、履责到位率均达到100%,土地执法检查评比全国第一。建立起动态巡查、季度卫片、视频监控、12336热线举报“四位一体”的土地执法检查模式,实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进一步强化治理违法用地挂钩机制,建立了违法用地治理与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公开出让备案双挂钩制度,对耕地保护落实不力及存在重大违法用地隐患的区县、乡镇及单位进行警示约谈19人次。去年共向区县政府送达停批文件12件次,实现了早发现、早制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视频监控网点200个,对违法用地易发区的140万亩基本农田实行直接监控,占25%。通过人机智能模块、稳定的监控影像、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对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行为易发区的实时监控,获得国土部好评并向全国推广。

土地管理精细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土地管理在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目标的同时,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得到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2011年,由于我市在计划执行、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双保”工程等方面成绩突出,国土资源部奖励我市计划指标共计1.6万亩。

(三)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调控效果明显。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国办发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特别是对外地人限购政策进行了细化,既确保了限购政策平稳实施,又使我市外地人购房比例保持在26%,支持了市场交易。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房屋交易面积同比小幅下降1.1%,价格平稳回落了3.7%,供需基本平衡,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进一步提高,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供求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加强销售监管。一是完善市场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单幢楼到整体项目的联动监管、商品房销售数据与图形数据的叠加,实现了对项目整体信息、单套房屋销售信息、个人购房信息的实时监测,使市场分析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二是建立了销售单价备案公示制度,全年受理价格备案827件、1836万平方米,全市所有在售项目全部按要求进行了价格公示,做到件件合规,增强了商品房销售价格的透明度。三是加强销售行为监管,对公示内容不规范、无证售房、捂盘惜售等4件违规行为全部进行了查处,同比下降70%,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四是制定了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经纪机构公示内容、退出机制,并将未备案经纪机构纳入管理;统一了房地产经纪合同示范文本,开展经纪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中介和租赁市场进一步规范。

资金监管更加精细。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在创新中实现与时俱进,实现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的全覆盖。根据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新情况,扩大了监管资金的拨付范围,并及时调整了监管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监管资金的使用效率,减缓了企业压力,既满足了企业运营的资金需求,又充分地保护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2011年以来,全市共监管281个项目、2508.65万平方米房屋、890.72亿元资金,实现了监管全覆盖;监管二手房房屋363.09万平方米,资金284.74亿元,平均监管比例达90%,两项资金监管均实现零误差。

土地出让合同监管机制基本确立。建立了市区两级国土房管联动的监管模式,全市800个项目,1.27亿平方米房地产项目全部纳入了监管;外业巡查实现影像资料、建设进度等现场信息的即时回传,有效防止项目延期开竣工,实现了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的全过程监管。

推进示范小城镇规范管理。一是创新了示范小城镇安置房的管理机制,制定了示范小城镇安置房管理办法,编制了工作流程、业务管理指导手册,做到了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建立了被安置人信息管理系统、确定了负责人联系制度、牵头部门领办制度,及时跟踪项目进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津南区辛庄镇开展安置房网签试点,及时查找问题调整方案,为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二是创新示范小城镇农民安置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明确了示范小城镇安置社区可以自行成立管理单位进行物业管理,破解了选聘物业企业受资质等级约束的难题。三是创新示范小城镇安置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和程序,发挥区县自管优势,为示范小城镇农民安置社区后期长效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市示范小城镇安置房项目共涉及48个街镇、57个项目,总建筑规模5889万平方米,已竣工入住房屋710万平方米,占12%。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已入住房屋全部完成前置测量;已办理产权初始登记137万平方米,占已入住房屋的20%,为安置房入市、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

(四)房地权籍管理夯实了基础

房地登记规范高效。全年办理各类房地登记66万件,涉及房屋建筑面积2.03亿平方米,土地面积1028.6平方公里,办理各类抵押融资3447亿元,同比提高15%。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达到96.7%,提前两年完成国家95%的计划目标,实现了地、证、图、库的四统一,为保证土地征收、维护农民权益奠定了基础。房地登记诉讼案件发案率继续呈下降趋势,登记涉诉案件40件,无败诉;高质量开展房屋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培训,房屋登记官、土地登记员考试通过率全国排名第一。

夯实权籍管理基础。作为国土部宗地统一编码试点城市,我市市区、北辰区和蓟县国土分局高标准完成宗地统一编码试点工作,得到国土部肯定,并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加强了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完成了土地登记档案管理情况调查,制定对策,为全面规范档案管理奠定了基础。遥感监测质量效率全面提高,已具备自主加工DOM能力、且精确度达到国家标准,监测成果生产周期缩短25%,成本降低20%,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强化了遥感监测在审批、监管、执法检查中的作用;加强地价动态监测,设置了302个地价动态监测点,其中居住用途监测点132个,商业用途监测点100个,工业用途监测点70个。更新了宗地评估参数取值范围,地价评估技术标准更加统一规范。建立估价机构信用档案,确立了土地评估机构监管机制。开展基准地价更新,以新的基准地价作为土地评估、地价确认的参考。全市居住、商业和工业用地分别分为10级、10级、8级。

测绘工作迈上新台阶。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测绘质量管理,提高业务水平,获得甲级测绘资质认证,房屋测绘一体化处理及应用系统顺利通过验收。发挥房地测绘对项目上图进网、上市销售、监管审批的技术支撑作用。全年对7676万平方米房产项目、5143万平方米土地项目进行了测绘。

(五)既有房屋管理有了新发展

房屋使用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建立了房屋安全监管和预警信息系统,对全市21.4万幢、3.55亿平方米既有房屋的安全使用实施分类管理,重点监控其中的一般损坏房屋(9000幢、1187万平方米)、严重损坏房屋(1005幢、59万平方米)、危险房屋(219幢、8.2万平方米)。同时对在施地铁和深基坑建筑工程实施动态监测。完成住宅楼内承重烟道墙体拆改综合治理7206幢、11.2万户,98户违法拆改的住户已经全部恢复,保障了房屋住用安全。汛期累计出动2700余人次,抢修房屋6121间,修缮房屋10余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伤人事故,确保安全度汛。圆满完成全市房屋冬季查勘任务,使2.6万户居民受益。开展了四达里、气象里、睦和里因企业改制等原因造成无人管理房屋的接管工作,涉及老百姓425户,积极稳妥解决好房屋管理遗留问题。

房屋安全鉴定进一步规范。从2004年开始,建立了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19个,鉴定检测技术人员200余人,使每个行政区域都有了合法、合格的“房屋医院”。至2011年底,全市19个鉴定机构累计完成鉴定任务18065件,1496.3万平方米,既为全面履行房屋安全管理职责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群众住用安全和企业用房安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服务。加强房屋鉴定机构标准化建设,组织160余名鉴定技术人员开展了建筑物变形观测技术实务培训,鉴定观测水平明显提升。为地铁二、三号线工程沿线63幢、20.3万平方米房屋提供了有效的安全监测服务,确保了2400余户群众的住房安全和社会稳定。积极参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圆满完成609所学校、1294幢、224.98万建筑平方米校舍的安全鉴定任务,为全市校安工程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

直管公房经营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列入民心工程的民用公房维修完成345.74万平米,完成计划的101.69%,7.5万户居民受益;投入修缮资金4200万元,对72万平方米的公用公房进行了维修,300余个单位受益;全年直管公房租金收入2.44亿元,完成年计划103.85%,再创历史新高;开展古文化街综合治理,提高物业、安保、交通管理水平,整治街容街貌,商贸旅游功能明显提升。在2011年住建部、团中央开展的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评比中获得荣誉称号。

物业管理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新增物业管理面积274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8.2%,累计达到2.61亿平方米,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2%;新增物业企业105家,累计达到1097家;受理物业管理招投标2889万平方米,与去年持平,累计达到1.24亿平方米。一是加大了行政监管力度。对1350个物业管理小区夜间门岗值勤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活动,对72家服务不规范企业进行了通报,及时纠正了568个项目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物业企业资质动态监管机制,依法注销了106家企业资质,净化了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了物业管理招投标程序,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二是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建立了共用设施设备定期开放制度。组织182个小区业主参观了电梯、二次供水、消防等设施设备养管情况,促进了物业服务专业度提升,增强了物业管理透明度。三是“政、协”联动效果明显。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及时完善培训教材,严格培训管理,对6000余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推动16个区县成立了村(居)、街镇、区县三级调解机构,落实2700名调解人员,成功调处1461件物业管理纠纷,物业类上访下降15.48%。四是大力提升亿元楼宇物业服务水平。对市政府两批认定的128个亿元楼宇项目物业管理情况开展了专项调查。举办了亿元楼宇物业管理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研讨会,开展了互比互看观摩活动,促进了物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保障作用有效发挥。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管理规范、有序,完成归集、追缴专项维修资金27.7亿元,累计归集维修资金145.4亿元,涉及房屋126万套、1.30亿平方米;为2406个项目提取应急解危专项资金8183万元,累计提取应急解危专项资金2.82亿元。划拨专项维修资金2992万元、应急解危专项资金1975万元,近7万户业主受益。维修资金累计使用总量突破亿元,使近15万户业主受益。原有住宅维修资金追缴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市区联动、法律诉讼、破产清算等有效措施,全年实现追缴到账2610万元,维护了业主的合法权益。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进一步强化。扩大保护范围,调查、评审出第六批共135栋历史风貌建筑。加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立法工作,修订《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坚持历史风貌建筑巡查制度,全年共巡查历史风貌建筑1.2万幢次,巡查中发现违法行为53起,及时制止33起,立案查处20起,实现了巡查率100%,查处率100%;全年组织维修历史风貌建筑83幢、12.5万平方米;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典型历史风貌建筑及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集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并得到科技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庆王府修竣运营,成为我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新亮点、广大市民和游客领略历史风貌建筑风采、了解天津近代文化的新窗口;完成了山益里精品酒店建设,启动了先农商旅区一期建设,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利用进入实质性阶段;文化旅游效应彰显,静园、民园西里、曹禺纪念馆、庆王府等项目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意风区、德风区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项目双双获得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也惠及更多的百姓。

(六)地矿管理有了新突破

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力度;完善地质灾害群防体系,完成了黄崖关小学等3个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治理工程,及时处置官庄镇梁后庄村等4起直接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地质灾害险情;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制度,从源头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政管理规范有序。矿业权市场规范运行,矿业权交易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并进行网上公示。累计出让探矿权62宗,收缴价款4207万元;出让采矿权272宗,收缴价款3947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全面足额征收,全年共征收9272万元,超额完成征收计划。

地质勘查成果丰硕。贯彻落实国土部地质找矿新机制,与国土部联合开展了“基岩地质构造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地质保障。开展“重点地区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为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部署,2011年成功申报19个项目涉及11个国家,获得中央财政涉外风险勘查专项资金1.14亿元,创历史新高。

地热能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部市合作开展的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圆满完成,李克强副总理对此专门做出批示,对我市的试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土资源部将天津的试点经验概括为“天津模式”,并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围绕市重点建设项目做好服务,组织开展了解放南路地区、大寺新家园、子牙循环经济区的地热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并为嘉畅园、惠民安居等保障房项目地热利用提供了高效便捷服务。完成“十二五”地热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已上报国土部。

(七)“一张图”工程效能凸显

在土地征收转用、地类控制、交易签约等七大类、40套应用系统上网运行基础上,随着建设用地收储、规划管控、合同监管进网上线运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对商品房审批和销售、资金监管等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矿政、估价等系统融入“一张图”,全局主要行政业务实现网上办理。通过“一张图”工程建设,完善了集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和房屋“买、卖、住、管、拆”成果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监管平台,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分别对我市“一张图”工程的建设及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中纪委、监察部对“一张图”工程在廉政建设上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八)成功举办国际矿业大会

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来自55个国家的5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1200名,有18个国家派出了部长级使团。会议展览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会议期间洽谈项目达485个,现场签约55个,签约金额达157亿,其中境外项目43项,合作资金102亿元。会议的规模、质量、效果创历史最高,大会经费实现了收支平衡。会议期间,我局系统直属单位和各区县国土局、房管局,按照市局统一的标准,高水平完成了全国31个省市和国土部的“一对一”接待任务,展示了国土房管人“团结、奉献、拼搏”的精神,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九)行风政风建设成效显著

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建立了49项制度性规定,对涉及征地拆迁、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的46件法规、规章进行了清理,维护了被征收人权益;2011年办理行政应诉案件57件,无败诉;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建立与审判机关的联席会制度;依法行政考核取得显著成效,自2008年以来我局连年被市政府评为依法行政优秀单位。

窗口建设取得新成效。行政许可再提速,在办理时限连年压缩30%的基础上,许可、审批、备案办理时间平均再压缩了15.8%。我局在2011年行政效能考核评比中总分96.76,获全市第二名。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提升政务网站服务水平,我局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获得国土部、市政府评比第一名。行风政风建设得到社会认可。在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我局连续四年名列前列,14个国土分局、房管局获本区县评议第一名。受理群众来访2769件次,政策咨询2.36万件,做到有问必答,答复满意率100%;“政民零距离”受理网民留言4949件,全部按期办复,网民满意率达97.3%,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全年受理行政复议申请31件,审结27件。受理“两会”建议提案125件,办结率、走访率、满意率均达100%。

(十)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优化管理流程,调整了涉及8个部门(单位)的10项业务分工,完善了职责,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行政业务调度协调机制基本确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急事难事得以顺利解决。科研培训工作再上新水平。荣获国土部“十一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项成果分获国土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建设部科学技术三等奖。对33个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加强内部审计,对单位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资金开展了跟踪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建议全部得到整改和落实。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落实预决算制度,实现资金统一调控。加强干部交流,提拔、交流的40名干部在新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廉政建设,针对450个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建立了廉政档案,有效防范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为打造为民、清正、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障。加大政务督查的力度,执行力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得到加强,制定了固定资产标准配置管理办法,完善了机关和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一流为目标,后勤服务不断提升。

二、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行政管理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破解难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例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频繁、土地收储净地率不高、闲置土地治理出现反弹、部分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违法用地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挂钩试点耕地复垦目标不能兑现、房屋征收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给危陋房屋拆迁改造带来新挑战、住房保障中的骗补、欠租、退出行为缺乏强制措施等等。

精细化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一张图”工程基本覆盖了全局行政管理,但发展不平衡:数据共享、分析、监控缺乏主动性,全局上网可共享数据有53类11000条,但一些部门仍在体外循环,不知、不会、不愿共享数据信息;业务上网上图缺乏紧迫性,目前已上网上图的业务事项7大类占73%,尚有4大类业务还没有覆盖;一些干部掌握利用“一张图”的技能、知识不足,缺乏刻苦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自觉性,从而影响全局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主动工作的作风还要进一步转变。主动服务的作风还要进一步转变。国土房管工作职能多、难点多、热点多。一些同志在为群众、企业服务上主动热情的意识不强;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得过且过,缺少高标准;不敢坚持原则,怕得罪人的现象时有表现。甚至还存在工作懈怠、畏难等情绪。

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新的一年里,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任务

  

2012年将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各种矛盾交织的一年,挑战多、任务重、压力大,需要我们冷静分析、用心把握、积极应对:

2012年是住房保障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的一年。连同新开工的800万平方米、10.5万套,累计在建面积将达到3500万平方米、50万套,需要投资860亿,选址、融资、质量、管理等面临新的压力;公租房出租累计将达到12000套,资格准入、配租时序、租后管理、退出机制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尽快取得经验,用以指导工作;一季度要完成立法前期工作,需要我们系统总结住房保障工作的做法并梳理问题,时间紧任务重。住房保障在立法、融资、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上任务非常艰巨。

2012年是中心城区旧楼区三年提升改造的第一年。改造项目和群众联系紧密,顺应了民心民意,群众期望值高。但改造项目内容繁杂、实施难度大,今年能否成功实现高起步,关系三年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完成,是取信于人民群众的关键年。在方案制定、抓好试点、工程推动及后期管理中面临新的挑战。

2012年是全市发展稳中求进、求好、求快的一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12%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5%,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因此,投资增长将依然强劲,土地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双保”难度加大,对保证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城镇用地规模、控制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年将是国家继续执行从紧宏观调控政策的一年。“限购、限贷”政策在减少投资投机的同时,将继续影响刚性需求释放,开发企业资金链将日益趋紧,购地更加谨慎,直接影响存量土地的盘活和土地收益的增长。开发投资减少,开工上市放缓,房屋交易量下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促稳定保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加强市场监测,提升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创新管理模式,增强调控的有效性。

2012年是我市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一年。一些重点发展地区地热资源需求大,但地热地质条件较差;尽管浅层地热能分布广泛,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开发利用初投资较大,且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尚无有力措施要求公建项目优先采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方式。要实现“十二五”期间供暖(制冷)面积新增1650万平方米的目标还需要创新思路和招法。

2012年是行政工作能力再上新水平的一年。我局承担着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类共71项审批服务事项,直接关系民计民生和企业的发展。尽管这几年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倾听企业群众呼声,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把好的做法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还需要下大力量。

今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市委、市政府已进行了全面部署和明确,可以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的总要求,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为着力点,不自满、不懈怠、不畏难,细化工作目标责任,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一、精心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继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精心组织住房保障工作的政策完善、准入审核、土地供应、资金筹集、开工建设、后期管理等各个环节工作,重点抓好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和长效机制建设,在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上再上新台阶。

确保建设目标。2012年,住房保障再度列为20项民心工程首要任务,市政府与国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今年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5万套。要加大协调力度,通过提前规划选址、及时供应土地、多方筹措资金等措施,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手续齐全、规范运行。要落实建设地块。经济适用房19个地块、437公顷,公租房8个地块、31公顷选址已基本落实;限价商品房4个地块、34公顷2月底前也要落实选址。6月底前全部完成供地。今年是保障性住房在建量最大的一年,累计在建50万套、350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7万套。

2012年城中村改造拆迁房屋181.4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75%,要重点抓好安置房地块拆迁进度。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80万平方米(含东丽天钢、北辰天穆项目),实现安置房项目全部开工。

落实建设资金。今年新开工及在建公租房共10万套、450万平方米,需要资金200亿元。一是发挥保障房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融资240亿元,保障公租房建设资金需要,其余用于城中村改造。其中: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行中期票据40亿元;保监会引进保险资金100亿元;国开行天津分行组建银团,落实资金100亿元。二是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6亿元,用于公租房建设。三是市财政拨款4.24亿元,满足“三种补贴”资金需求。全年开工和在建的保障性住房总投资额约860亿元。

扩大保障范围。年内新增发放补贴1万户,累计发放9.5万户。3月1日起降低租房补贴政策准入门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住房面积准入标准放宽20%,从7.5平方米调整到9平方米;廉租住房租房补贴收入准入标准放宽10%,由人均月收入960元调整至1060元;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收入准入标准放宽20%,由人均年收入2万元调整至2.4万元。补贴标准提高20%,市内六区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月最低补贴额分别由450元、240元提高到540元和285元。按照“三种补贴”家庭优先配租原则,做好公共租赁住房房源配租衔接,积极稳妥启动期房配租,对2011年开工项目进行意向申请。根据外来务工人员需求调查情况,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结合房源安排适时推出。

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天津市住房保障管理办法》,一季度上报市政府,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实施,为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管理水平奠定法规制度基础。二是优化小区运行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协调项目所在区政府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强化综合治理。推动燃气、供热、公交等单位完善配套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立经营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居委会“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创建文明宜居社区。建立巡查机制,加强已入住小区房屋安全和环境治理工作,严禁将住宅转作经营用途等违规行为,维护保障房小区良好环境秩序。三是建立宣传长效机制。与市民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门户网、北方网、政务网三网联建和深入街道社区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重点户入户宣传受理,进一步提高政策宣传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

加强监督管理。一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督。进一步深化多部门巡查联检,确保保障房项目全面落实“严把施工监理关、建筑材料关、竣工验收关,实行建设质量终身责任制”的管理要求。二是实施项目证后监管。抓住项目开工、基础、竣工、上市四个节点,实行市、区两级全覆盖巡查、动态监管,确保保障房项目依照合同约定实施建设、按期交付使用。三是增强透明度。协调公积金、社保、工商、税务、车辆管理部门联网核查,进一步健全主动申报和举报调查制度,实现全过程公开、全社会公示、全方位监督。四是完善惩戒制度。对骗取租房补贴和骗租骗购保障房的违规家庭进行严厉查处,追回违规享受补贴和住房并记入不良记录,禁止申请人及配偶5年内再次申请住房保障。

二、实现土地精细化管理,保护耕地保障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文化大发展项目、第九批重大工业、第七批自主创新、第六批服务业、区县第八批重大项目及自主招商项目用地需求测算,结合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全年计划供应土地约7400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约6000公顷,存量土地1400公顷。

(一)新增用地

强化规划管控,合理有序利用土地资源。强化规划管控对于用好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用地布局、防止分散圈地占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止去年底,各区县尚可使用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530平方公里,而近几年我市每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使用量平均60平方公里,只要统筹利用得当,城镇建设用地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建设需求。为强化规划管控,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引导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一是新增建设用地的使用必须符合市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规划的,在其区县建设用地规模总量不突破、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由区县内部统筹调剂利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依据《土地管理法》严格履行规划调整程序后报市政府批准。三是在市政府2011年刚批准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时限要求,每个区县规划调整每年不得超过一次,且不得为违法用地修改土地规划。

加强计划调控,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结合国家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统筹各类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在继续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额度管理、全市统筹、带项目审批模式的同时,强化批供有机衔接,加强批建有效监管,使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批后即供、供后即建。新增土地利用率达到90%。强化带项目批地、工业园区土地使用与节约集约用地挂钩、新增用地与治理违法用地挂钩、清理闲置土地与经营性用地审批挂钩四个审批与监管挂钩,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调控作用。按照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的新要求,一季度完成中心城区范围内项目用地一次性报国务院审批的上报工作,保障其项目用地需求。

规范挂钩试点,促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严格挂钩试点用地管理,依据市政府批准的实施项目,下达周转指标518公顷,做到应保尽保。推进挂钩试点项目区整体审批,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大监管督导力度,积极推动挂钩试点单位,完成2012年1532公顷周转指标归还任务。推进挂钩试点整体审批、过程监管及复垦验收在线报备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试点规范运作。

优化用地布局,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紧密结合挂钩试点工作,按照国土部部署,推动完成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土地,促进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积极创新城乡一体化土地整治,力争探索出适合我市发展的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

完善制度建设,确保耕地保护目标。建立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耕地有偿保护激励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书内容,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承包户,将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和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责任纳入区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范围。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规范征地管理,实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预存制度,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与征地区片价分离的实施奠定基础;拟调整征地区片价,调整后的区片价平均增长20.8%,保障了被征地农民权益。

加大开发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以基本农田建设与易地占补相挂钩为抓手,在确保5个市级基本农田整理项目3654公顷全面开工,6个区县级基本农田整理项目701公顷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并实现增加耕地100公顷的目标。以土地开发整理和易地占补平衡为抓手,推动24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建设和1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耕地项目的验收工作,增加耕地6286公顷,完成2012年国土部下达我市耕地开垦任务,保证我市全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落实占补平衡。

(二)收购储备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市场调控、资金风险控制,全市计划收购土地7150公顷,预计收购资金771亿元。其中,中心城区结合保障房项目、地铁上盖物业和沿线地块开发、海河两岸地块开发、北部新城规划、城市出入主干道沿线、海河教育园二期、西站地区和解放南路地区开发改造等市重点项目建设需要,计划收购土地共1350公顷,预计收购资金432亿元,当年需支付330亿元,各区县计划收购5800公顷,预计收购资金339亿元。

建立土地储备新机制。加强土地收购储备的精细化管理。全部实行网络签约、即时办理权属登记、强化预结算审核、考核实现净地比率,实现土地储备从计划下达到委托出让全过程网上动态监管并要落实到每一个地块。网外运行的一律不受理土地出让。落实储备机构退出机制。对承担特定项目、特定区域的储备机构,在完成相应收购任务后注销整理资质,从严管理储备机构资质。

加快整理进度,提高净地率。结合城市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梳理在手整理储备地块,集中力量、统筹资金加快地块征地拆迁进度,形成一批成街坊、成规模的净地,达到供地条件。全市储备土地平均净地率要达到50%,提高5%。中心城区储备土地净地率要达到35%,提高20%,要重点抓好解放南路地块的整理进度。

强化成本审核,控制整理成本。细化落实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控制与管理办法,制定配套的核定方法和标准,保障政府收益的预期空间。综合分析近年来土地收购整理价格、土地出让价格、房屋销售价格,建立土地收购整理储备价格指导体系。各区县政府要参照《土地整理储备成本控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成本审核机制,增强土地成本管理的规范性。

(三)土地供应

根据2012年土地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住房、商业服务业、工业、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招商引资情况,按照“注重结构、把握时序、节约集约、盘活存量、好字优先、应保尽保”的原则,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全市计划供应土地7400公顷。

根据房地产市场调控需求和“1:2:3”的需求比例关系,全市计划出让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1600公顷,含住宅用地1100公顷,普通住宅用地占7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计划出让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180公顷,含住宅用地120公顷。依据新一批重大工业、自主创新项目和区县重大项目及自主招商项目需求,出让工业用地3500公顷。依据保障房建设目标,划拨保障房用地438公顷。根据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重点项目需求,计划划拨基础设施及公益性设施等项目用地1862公顷。预计全年土地出让金总额647亿元,实现土地收益230亿元。其中,中心城区经营性用地出让金总额304亿元,土地收益101亿元。预计市本级上缴土地收益92亿元,与上年持平。

统筹各类用地,保障项目需求。进一步强化经营性土地出让备案管理和出让会审制度,确保土地交易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集约节约水平,确保今年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利用强度不低于2011年;进一步抓好保障房项目用地落实,继续计划单列,确保二季度完成保障房供地。

深化供后监管,防控土地闲置。按照国土部新要求,通过“两上两下”的核查,并结合最新遥感图像数据,进行综合监管,确保我市供后未开竣工项目及时发现。进一步完善处置与备案挂钩制度。及时发现未开竣工项目,建立违约地块新增量和处置量的考核指标,连续两月新增量大于处置量的区县,停止供地。

截至目前,全市还有逾期开工一年以上的项目用地97宗、500公顷,其中:房地产用地38宗、278公顷;工业用地38宗、154公顷;公益类用地21宗、69公顷。闲置量居前三名的是:滨海新区、中心城区、西青区。要加大处置力度。逾期开工1年以内的按合同收取违约金,1年以上的必须收取闲置费,2年以上的必须收回土地。今年上半年要打一场闲置土地的歼灭战。

(四)治理违法

完善以动态巡查制度、视频监控等十项制度为重点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严格依法依规用地,继续执行治理违法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出让备案双挂钩制度,坚持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不允许再出现到年底集中为违法用地补办手续的情况。巩固执法监察工作在全国排名前三的位置。一是强化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各涉农区县要按期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和落实治理违法用地目标责任书,确保2011年度卫片执法检查违法用地面积同比下降5%,不超过2850亩,15号令问责比例不超过1.5%。目前,各区县的责任书正在签订中;二是开展“国土资源执法卫士”评选,大力倡导严格执法、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评选20名市级“国土资源执法卫士”,力争推荐5名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执法卫士”;三是精心组织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在我市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工作交流及现场观摩会,力争我市12336违法线索举报办理工作位居全国第一;四是以责任追究和督促整改为主线,在全市挂牌督办10-20个违法用地案件,增强案件查处的震慑作用。

三、落实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一是完善政策。结合房地产市场变化,梳理现行有效的政策规章,准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情况,提升政策对市场规范和监管的支撑力;二是提高监测分析能力。综合运用三大类、30项监测指标,提高分析能力,形成指标完善的市场分析体系。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分析预测市场运行趋势,为市场调控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加强市场监察。完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监管程序,强化对销售价格、销售行为的监管;开展房地产经纪、租赁、销售人员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升级工作,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加强房地产中介机构专项治理,规范行业秩序,实现从土地交易到房地产销售的全过程监管。四是加强资金监管。完善预售资金监管操作规范,提升预售资金监管系统功能,进一步强化进出款、施工进度、后续建设资金缺口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提高预警预判能力,对监管资金实施即时动态监测;存量房屋交易资金监管以安全为核心,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审计,关口前移,防控风险。

小城镇安置房全面纳入商品房管理。按照“新项目不遗漏,老项目全补齐”的原则,确保示范小城镇安置房项目全部纳入商品房管理。落实示范小城镇安置房管理办法,总结推广辛庄镇试点经验,规范信息公示、房屋测绘、物业备案、销售许可、网上签约、产权登记等程序。新启动项目:全部按规范入网办理无遗漏;已入住项目共710万平米,要全部完成办理产权登记。在建项目共4000万平米,按部位补齐相关手续。

四、加强既有房屋管理,提升群众居住环境质量

实施旧楼区综合提升改造。按照市长、建平副市长要求,旧楼区综合提升改造以更贴近群众生活、着力解决影响群众住用安全的楼内综合整修和设施设备维修更新为主要内容,并兼顾小区外部整体环境提升,按照“突出重点,资源整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条块结合,以区为主;明显见效,常态长效”总原则组织实施。发扬国土房管精神,整合各方力量,从前期规划、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检查监督、长效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协调。一是明确目标。全年完成300个旧楼区、1431万平方米房屋的提升改造任务,使80万群众受益。今年旧楼区居住功能综合提升改造共涉及6大项22小项,概括为:更新“一箱、栓”,安装“两道门”,改造“三根管”,实现“四个化”,完善五功能,整修六设施。二是抓试点。落实市、区两级政府补贴资金;2月至3月中旬,组织开展9个旧楼区综合提升改造试点,总结经验,形成标准,逐步推广。三是抓进度。3月中下旬,综合提升改造全面启动,11月底前全部竣工。坚持把好事办好,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以合理的投入达到较高的质量,让群众满意,努力实现运转协调、规范有序、指挥高效,促进提升改造工作有序展开,早见效、快见效、见实效。使这项工作成为今年20项民心工程的一大亮点。四是抓长效。建立长效管理保障机制,巩固旧楼区综合整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此次提升改造成果。借鉴上海市、北京市对住宅小区进行综合管理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完善“五位一体”社区管理新机制,加大对旧楼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三者关系的协调力度,促进长效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规范物业管理,实现新旧区同步提升。一是加强物业项目和物业企业监管,在全市开展物业服务情况专项检查;全面启动设施设备开放制度;建立新入市物业企业培训制度,提高新企业入市质量。二是建立司法行政部门、人民法院和民政部门联系人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亿元楼宇物业服务推动力度,促进楼宇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全面提升房屋维修资金监管、服务水平。以深入落实维修工程审价制度、提高应急解危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扩展维修资金保障作用。加大原有住宅维修资金追缴力度。稳步推进示范小城镇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工作。升级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提高维修资金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强化房屋安全监管,保护群众住用安全。完成直管公产房屋、危险房屋、公有住房变更承租人等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危险房屋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加大房屋安全使用法律法规的宣传,围绕5.12、“住房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房屋安全使用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和群众广泛关注房屋安全的氛围和依法安全用房的法律意识;强化与区县政府、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联系沟通,坚持巡查和受理举报投诉相结合,严厉打击私拆乱改房屋结构和私开门脸的违法行为;贯彻落实《天津市防震减灾条例》,研究制定既有房屋抗震设防措施检查方案,组织各区县房管局适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房屋抗震安全检查;完善房屋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地铁沿线和深基坑高层建筑等重点地区房屋安全信息库,加强对在施地铁沿线290幢、147.1万平方米的房屋和100个在施深基坑建筑工程周边321幢、155万平方米房屋的安全监控,确保百姓住房安全和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加强房屋鉴定规范化管理,制定技术导则和各类示范文本,定期对各鉴定机构进行检查、整改;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和鉴定人才的培养,提升房屋安全监管水平。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公房管理水平再提升。一是贯彻我市单位产住宅管理的意见,与市财政局协调落实接管补贴资金,彻底解决82万平方米无人管理的单位产住房管理问题。二是逐步理顺公用公房管理机制,平稳做好全市直管公用公房的调租工作,深化区县中小学校舍资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安全管理。三是突出经租管理、维修服务,推动落实直管民用公房320万平方米维修任务,使7.1万户居民受益。投入修缮资金3750万元,完成对69万平方米公用公房的修缮工程,使260余个使用单位受益。

五、创新权籍管理,提高房地登记质量

全面启动宗地编码工作。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开展宗地编码,在网络系统上实现新旧编码转换,为每宗土地编制“身份证号”,实现宗地编码的统一化、标准化,为提升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规范化水平打下基础。

全面启动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要求,全市启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在滨海新区试行集体滩涂、草地、林地的登记发证。

进一步提升房地产登记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土地估价机构监管力度,建立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管理档案,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影响地价评估重要参数定期公布机制,提升全市地价评估行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价监测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土地价格对土地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及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进一步提升地价管理水平。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服务力度,破解保障房建设、文化中心周边地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登记发证难题,确保既依法合规,又高效快捷。创新思路,为农合行等企业解决上市、改制中遇到的登记、抵押融资问题。深入推进预告登记权利人入住满两年登记发证工作,充分满足群众办证需求,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助推文化经济发展

加快利用步伐,彰显历史街区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惠及民生的建设经营机制,使五大道、古文化街、鞍山道等历史街区成为我市“文化价值最高、财富创造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一是加快五大道试验区建设步伐。完成润兴里5100平方米商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庆王府、山益里精品酒店的服务配套功能,全面实现庆王府精品酒店区运营;完成先农商旅区一期建设并实现运营,启动二期项目的建设,成为集餐饮娱乐、时尚购物、文博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扩大民园西里文化创意街区经营规模,实现产业提升,引导周边形成层次多样,业态丰富的文化创意聚集区;启动民园体育场周边新一轮腾迁项目,腾空五大道零散历史风貌建筑15幢、1.3万平方米。二是打造古文化街品牌。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提升改造硬件设施,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丰富展示功能,开展各类民俗活动、特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我国展示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和欢渡民族节日的龙头地区。三是完成段祺瑞旧居整修运营和静园提升改造,开展张园腾迁和整修,初步形成鞍山道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线路。

完善法规体系,实现全覆盖监管。做好《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配套办法的完善工作,建立全新的保护法规体系;在全市开展历史风貌建筑消防设施检查,将消防安全纳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监管范围;与全市2000个历史风貌建筑产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签订新一轮保护责任书;对300栋历史风貌建筑逐幢编制细化到重点保护部位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使用保护要求,并与各管理相对人签订修缮、使用保护要求告知书,建立预控管理体系;对新确定的第六批历史风貌建筑实施挂牌保护,收集整理第七批拟确认历史风貌建筑的资料,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

提升技术含量,实现高水平整修。在全市开展30余幢、约5万平方米严重损坏历史风貌建筑的结构维修,精心设计,全程监控,彻底解决上述历史风貌建筑的结构安全问题。做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中历史风貌建筑子课题等一系列科研课题研究;完成《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工艺技术手册》的编制,编辑12集历史风貌建筑传统工艺技术资料片,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历史风貌建筑从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全面规范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技术。

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全方位普及。编辑出版《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图志》、《洋楼遗韵——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概况》、《一楼一世界:静园》、《一楼一世界:庆王府》等专题图书;组织“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知识进校园”活动;完善历史风貌建筑网站,及时、准确、全方位地向全社会宣传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成果,普及保护知识。

七、加强地矿管理,拓展地质服务领域

合理开发地热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争取市政府早日批准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筹备召开全市浅层地热能推广应用工作现场会,结合“十二五”重大项目和住宅、保障房建设,大力推广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严格依照《天津市地热资源规划》审批地热井,为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强地热资源回灌工作。积极推动我市的“中国温泉之都”建设,筹备完成国土资源部授牌揭碑仪式。加强地热资源的证后监管,严厉打击无证开采、虚报开采量、改变用途等违法行为。继续跟踪解放南路地区、海河教育园等全市重点项目地热资源勘查工作。

加强地灾防治,提高地质环境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我市实施意见,重点抓好蓟县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临灾避险、隐患点治理等防灾工作;加快推进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完善机制、加强监管,全年计划完成矿山环境治理面积要达到120公顷以上;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条例,成立专家委员会,启动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建档和登记发证工作,推进我市古生物化石保护监督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矿政管理水平。完成全市各征收机构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加大矿补费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力争全年征收矿补费9000万元(含地热3000万元);继续加强对天津市矿业权交易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按照国土部的统一要求,规范交易行为,使我市矿业权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发挥区县矿政管理的作用;结合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开展动态巡查,遏制非法采矿活动,加大对违法砖瓦粘土矿的查处力度。

深化部市合作,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发挥多部门技术优势,联合攻关,完成2个部市合作项目的设计审查,开展重点地区地球物理勘探和宝坻区黄庄土壤地球化学实验区调查评价工作。争取“锰方硼石利用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科学开发利用锰方硼石矿提供可靠依据。继续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工作,开展蓟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试点工作,整合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和地质遗迹等地质数据,建立蓟县综合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建立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

八、深化“一张图”,提升服务分析监管功能

“一张图”工程今年重点是实现五个系统的提升完善,即:住房保障管理系统、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既有房屋管理系统、挂钩试点管理系统、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完成两个新系统的建设,即:历史风貌建筑管理系统、城镇土地收购储备管理系统。

要通过深化“一张图”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一张图”工程的审批、统计、分析、服务、监管功能;以“一张图”工程建设推动规章制度的完善、监管手段的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全局各项工作在“一张图”系统上都要有成果体现;实现全局11大类行政许可、审批、登记、备案等业务事项全部在“一张图”系统上运行。

九、办好矿业大会,争取新的突破

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按照国土部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心筹划,细致安排,办好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实现四个目标,争取新的突破。

影响越来越大。实现参会参展人数5500人,展览面积2.5万平方米,参会国家数、参会企业数达到历史最高,媒体报道层次和数量均超过前三届。

内容越来越实。综合国内外矿业发展形势,继续办好“高峰论坛”、“矿博会”两个大会品牌。协助国土部,做好论坛的策划,选择具有国际水准的发言人,使论坛越来越有吸引力;扩大招商招展渠道,增加展览内容和时间,加大展销互动,获得更好的展览效应。

服务越来越好。进一步规范服务方案和工作程序,细化每一个操作环节。全面提升会议和展览的服务水平,让每一个参会代表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

实现收支平衡。要进一步健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控,完善财务预算、费用控制、招投标等管理制度,确保国际矿业大会规范运行,收支平衡。

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保障发展能力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国家新出台土地、房屋法规研究,及时调整我市政策措施,更好推进普法立法工作;加强窗口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深化市区两级门户网站建设,继续保持在国土资源系统和全市的领先地位;加强人才建设,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处、科级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比例达到50%以上;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健全制度、规范程序、防范为主,切实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强化财务资金管理,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完善内控制度,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加强科研和培训工作,开展各类培训3万人次,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加强国土房屋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加强技能培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素质,增强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加强协调,落实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大行政业务协调和政务督察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执行力;加强行政后勤服务保障,提高服务质量标准。

2012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历亲为、勇于奉献,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身心地投入到2012年的各项工作中去,确保各项目标高标准实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