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返回列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研讨会在津举行
时间:2023-02-26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蓝芳 通讯员 井发苑 摄影 宗琪琪)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九周年之际,2月25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研讨会在天津大礼堂举行。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沈蕾,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会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受邀作主旨发言。研讨会由沈蕾主持。

刘桂平在致辞中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之年。去年底今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导向,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谋划部署实施“十项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天津市委市政府将牢牢把握中心任务、首要任务、第一要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十项行动”为重要抓手,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优势、产业的基础优势、科技教育人才的核心优势、港口的“硬核”优势、城乡空间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实际行动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津沽大地扎实实践。

  陈雨露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更为宏阔的场景、提出了更为高质量的要求。回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九年间,三地紧密合作、相互协同,以协同促分工、以分工促发展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在此进程中,南开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先后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南开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库支持。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极为关键的深化阶段,天津市委市政府也将其作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之首加以重点推进,南开大学将进一步增强战略自觉,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度,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发展的视角,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深化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南开大学、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办,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办,云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开展研讨交流,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献计献策。

  马建堂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九年来,京津冀三地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正在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之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在路上,还需进一步加强补短板。为此,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重点聚焦“协和、协调、统一、同心”。“疏解”要分类处理,重在引导和吸引。“协和”是指京津冀定位和功能要协和。“协调”是指京津冀的发展政策要协调。“统一”是指京津冀重大规划要统一制定。“同心”是指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北京勇于担当、带头协同,天津、河北各展优势、共建共赢。

  江小涓说,当前,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要重视数字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对于数字经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需要不断根据新形势研究新的目标和举措。同时,京津冀三地政府要继续合作提供低成本协同优势,包括交通通勤、营商环境、信息和交易平台、公平竞争环境、异地权益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数字技术相关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在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差异性较大的领域和产业,政府要继续做出恰当判断和决策,继续引导产业配置格局。此外,还应更多发挥企业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为市场化协同留下大空间。

  陈文玲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取得重大进展与成效,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建设世界级大城市群速度加快,取得重要进展。第二,京津冀三地形成经济发展互补优势,生产力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三,构建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圈,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空间。第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网络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成效非常显著,三地产业要素在流动中不断优化配置。新的征程上,要开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局面,需要京津冀三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恢复和修复中稳经济、国家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争做表率、走在前列。

  刘秉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天津作为京津冀第二大都市和京畿门户,迫切需要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城市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一是充分利用临近北京的区位优势,推进京津都市连绵带建设,可借鉴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阪—神户、首尔—仁川等都市连绵带的发展经验,重点解决产业分工、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重大问题。二是加快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就近吸引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承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京津两市在“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链条上形成合理分工;完善区域产业联盟,打破行政分割现状,培育统一的产业链发展市场环境。三是建好承接平台、对接北京要素,以优质环境、创新链条、产业图谱、空间分级、市场机制作为承接工作的五大切入点。

  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建武、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密先后发言,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主持论坛。

  高国力针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都市群发展和培育问题,提出推动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要通过构建合理可行的指标和标准体系、保持动态评估与优化调整、鼓励社会多主体参与等多种举措,科学划定都市圈范围;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城施策、宜轨则轨、宜公则公,夯实1小时通勤圈硬件基础,完善1小时通勤圈软件环境,提升1小时通勤圈治理水平,促进通勤群体多元化;三是通过畅通人力资源共享共用机制、优化市场化要素交易体系、建立一体化高端咨询服务体系、鼓励不同都市圈探索可行的协同模式,多维度破除都市圈要素市场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四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城际公交跨区域治理平台、建立健全城际公交考核监督机制,积极发展都市圈城际公交

  李国平表示,加快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是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加快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协同转化,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高校科研院所协同转化能力建设。二是增强京津冀地区企业承接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的能力。三是增强科技服务业和科技金融对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的支撑能力。四是优化京津冀科创资源布局,拓展协同转化的空间支撑。

  何建武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中的两方面出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新的方向性思考。他指出,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找到一条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和城市群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要加快城市和城市群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既要利用好人口聚集的正外部性,也要解决好其负外部性。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人口减量背景下的现代化之路、探索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利用好京津冀在科技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重要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改革的引领区,京津冀作为北方地区的中心与经济增长引擎,应当成为拉动华北、辐射东北的重要力量。

  武义青说,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在建设好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的基础上,聚焦“数字”“汽车”“材料”三大领域,依托京津冀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功能区,要抓紧谋划布局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链、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此同时,围绕三大产业链集群,应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协同平台和载体,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带动形成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在引领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张贵说,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石”,是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这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质载体和根本支撑,又是检验协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对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应重点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促进产业链区域配套深度融合。一是发挥北京在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二是打造一批标杆性产业群;三是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四是推进一照多址、京企异地注册、企业信息互认共享等方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准入、运行和监管一体化,降低企业就近转移制度性成本;五是加快厚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的“新根基”。

  周密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来,三地加强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往协同的思路沿着交通、生态、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不断深入,破解了供给侧的诸多难点、堵点和卡点,协同推进的速度快、力度大。未来做大京津冀1.1亿人口的市场,亟需精准对接需求侧的消费,推动供需平衡的内在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第一,解决消费需求“挖掘”问题,可重点在城经济、海经济、网经济和夜经济等方面入手,加快三地消费协同;第二,解决消费需求“满足”问题,多位点打造特色消费聚集区;第三,解决消费需求“留住”问题, 建立对京津冀服务的专业化消费平台,精准针对京津冀特色制定需求满足方案,优化消费业态;第四,解决消费需求“再来”的问题,加强场景体验与口碑收集,形成场景反馈机制。

  沈蕾作总结讲话,强调指出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着眼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提出建议,充分反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平和咨政价值,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还提供了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建议。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大家携手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将会议成果转化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实践,落实到实施“十项行动”的具体举措之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

  会上,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戴永康介绍了天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情况。据了解,九年来,天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在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高水平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提速增效;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不断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天津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社科界专家学者代表、中央驻津新闻媒体有关负责同志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