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政策纵览
Policy Overview
返回列表
【国家】(2015)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时间:2017-04-06

目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2

第一节 区域特点................................2

第二节 发展机遇................................3

第三节 战略意义................................3

第二章 总体要求................................4

第一节 指导思想................................4

第二节 基本原则................................4

第三节 战略定位................................5

第四节 发展目标................................6

第三章 空间布局................................7

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7

第二节 促进三大组团加快发展....................8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9

第一节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9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10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1

第五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

第一节 提升加工制造业水平......................12

第二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12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4

第四节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14

第六章 优化城乡建设布局........................15

第一节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15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16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

第七章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7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17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18

第三节 推动实施水利工程........................18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9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

第一节 构筑生态屏障............................20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21

第三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2

第九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22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3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3

第三节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24

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25

第十章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25

第一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26

第二节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26

第三节 完善投融资机制..........................27

第四节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机制....................28

第五节 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29

第十一 章加强组织实施..........................29

 

 

 

 

 

 

 

    大别山革命老区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

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别

山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

展仍然滞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中央、国

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

见》(国发〔2012〕43 号) 、 《国务院关于大别山片区区域发

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的批复》 (国函〔2012〕215

号)等文件精神,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决不让

老区掉队,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核心,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联系

和协调发展要求,规划范围包括:安徽省六安市、安庆市全境;河

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南阳市的桐柏县、唐河县;湖北省黄

冈市、随州市全境,孝感市的孝南区、安陆市、应城市、大悟县、

孝昌县、云梦县,襄阳市的枣阳市,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规

划区域总面积 10.86 万平方公里、2014 年末常住人口 4263 万、地

区生产总值 1.1 万亿元,分别占中部六省的 10.5%、11.8%和 8%。

本规划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

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 2015—2020 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区域特点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2006 年以来,

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 10%以上增长速度,2006—2014 年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1.5 倍,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

推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由于起点较低,总体发展仍然滞后,

2014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2 个县属于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有 5 个不在片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区位优势独特,但交通建设依然滞后。该地区位于武汉、郑州、

合肥、南昌等省会城市之间,是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皖江城

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联接地带。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内联外

通的路网结构尚未全面形成,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物流成本偏高,

对老区发展形成了制约。

    产业特色突出,但工业发展水平依然落后。该地区是国家重要

的粮油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产区,食品、建材、化工、医药、机

械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该区域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三次产业

比重为 17:48:35,产业层次较低、链条短,市场竞争力较弱。

    生态地位重要,但局部地区生态依然脆弱。该地区是长江、淮

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点,是 25 个国家重点生态

功能区之一和长江、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该区域属

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水土流失较严重,河道逐年淤积,滑坡、泥

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总体不高。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

源丰富,历史古迹和文化名城众多,是中华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

楚文化、皋陶文化、医道文化、禅宗文化、根亲文化交汇交融。但

旅游开发仍处于零星分散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旅游资源优势尚

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别山革命老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党

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

的战略部署,为老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提供了制度

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出依托

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以沿江地区辐射带动

老区整体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

区发展,将大别山片区作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不断

加大支持力度,为老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际和

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长江流域全方位开发开

放格局逐步形成,为老区发挥区位优势、以开放促发展创造了重要

契机。

第三节 战略意义

    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

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对于推动全国革命

老区加快发展具有示范意义;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

障长江、淮河中下游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

发展差距,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长江

经济带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进一

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

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弘扬老区精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基本完善的

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建设长江和淮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使老区人民早日过

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

后、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人口多等突出矛盾入手,采取更加有

力的措施,尽快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着力实施一批增强“造血”

功能的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四化同步,富民优先。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推进精准

扶贫,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共享发展成果。

    ——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保

护并重,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要素集约

节约利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

济发展同步推进。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先行先试,

争取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扶贫攻坚、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源节约和

环境保护、开放合作等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老区发

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国家扶持,自力更生。充分考虑老区面临的特殊困难,国

家在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真扶贫、扶真

贫;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

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四化”同

步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

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粮食生产

核心区为重点,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托

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特色农产品

生产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重点生

态工程,强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恢复和扩大森林

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和山洪地质灾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适应气

候变化能力,维护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为长江经济带

建设提供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

    ——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开发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建成

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备地方特色的产业体

系初步形成;扶贫攻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城乡居民收

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设施的

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节能减

排、资源综合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突出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公共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经济社

会发展活力迸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专栏 1 主要规划指标

    指 标单 位                     2014年         2020年

    三次产业比重%                 17:48:35       12:48:40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1305          2600

    粮食总产量万吨                  2660          3000

    城镇化率%                     40.5          46

    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9            88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79           86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 [10000]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15500        180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105        35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636        13000

    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95          130

    注:1、[ ]中数据为 6 年累计数。

       2、旅游业总收入按 2014 年价格计算。

       3、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 2014 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

可比价格计算,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基本同步。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包括黄冈、信阳、六安市,共27个县(市、区)。以黄冈、信

阳、六安中心城区为龙头,依托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六安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平台,着力打造黄冈临港经济带、六安工业走廊和信阳

宁西工业经济走廊,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加快提升农

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培育

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

的产业集群。依托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强与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

区、皖江城市带的互动融合,推进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有序承接产

业转移。

第二节  促进三大组团加快发展

    随(州)孝(感)武(汉)组团。包括随州市,孝感市孝南区、

安陆市、应城市、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武汉市新洲区、黄陂

区,襄阳市枣阳市,共 12 个县(市、区) 。依托武汉—十堰汽车工

业走廊,大力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挖掘农产品和山林资

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粮油机械、仓储

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依托黄陂临空

经济产业园区和孝感临空现代物流园等,着力发展临空经济。

    驻(马店)南(阳)组团。包括驻马店市,南阳市唐河县、桐

柏县,共 12 个县(市、区) 。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

优质高效农业,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加工、医药、能源、装备制造、建材、轻纺、油碱化工等产业,促

进旅游业发展。推动驻马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安庆组团。包括安庆市全境,共 11 个县(市、区) 。发挥长江

沿岸的区位优势和大别山腹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

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船用设备、仓储物流和文

化旅游等产业。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合作,推动与

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专栏 2 主要城市发展方向

    黄冈市。湖北沿江重要增长极,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红色

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生态文明示范区。

    信阳市。河南省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食品加工、装备制造、

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六安市。安徽省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农副产品基地、矿产资

源加工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随州市。湖北省北部门户城市,农产品加工、光伏、物流产业

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驻马店市。河南省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

工产业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安庆市。安徽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

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

推进中低产田和低丘岗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若干个

粮食生产能力超 10 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县,建设黄淮海平原、南阳

盆地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产业带。实行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稳

定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孝感香稻等超高产新品

种选育推广,建设小麦、玉米、水稻育种创新基地。加大对种粮大

户扶持力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引导农民专业合

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

    着力推进长江、淮河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双

”油菜。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

区)建设,高起点建设生猪、肉牛和禽类产业集聚区,完善动物疫

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优

质无公害水产基地建设。着力发展茶产业,重点发展无性系生态有

机茶,打造茶产业集群示范区。支持优质药材、蚕桑、蔬菜、花木、

林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

区,培育具有大别山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森林和林地

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工产业。完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

将特色农产品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农业保险覆盖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

农场,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

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

设,大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

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支持黄冈、六安创建农产品

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

农村开展创业服务。支持在黄冈建立出口农林产品安全检测中心。

 

    专栏 3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畜    禽(水产品)。提高生猪、肉牛、禽类和水产品竞争力,加快

黄冈奶牛、泌阳夏南牛、南阳(唐河)黄牛、麻城黑山羊、霍寿黑猪、

皖西白鹅产业化基地建设。

    茶叶。大力发展无性系生态有机茶,壮大信阳毛尖、六安瓜片、

岳西翠兰、潜山天柱、红安老君眉、英山云雾等精品茶叶主产区。

油料。重点发展“双低”油菜、花生、芝麻、油茶,引进油用牡

丹种植。

    中药材。重点发展天麻、茯苓、西洋参、金银花、桐桔梗、夏枯

草、山茱萸、裕丹参、唐半夏、辛夷、银杏、石斛等产品,推广中药

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和仿野生种植模式。

    蚕桑。改造提升英山、罗田、麻城、岳西、潜山、金寨、太湖等

桑蚕基地,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品牌

化。

    果蔬。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

生产基地。建立冬枣、葡萄、石榴、桃、梨、银杏、甜柿、猕猴桃、

板栗、马铃薯等林果基地。

    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五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  提升加工制造业水平

    以霍邱铁矿、桐柏碱矿、唐河铜镍矿、金寨钼矿等优势矿产为

重点,坚持原矿开发与深加工相结合,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精

深加工和安全生产水平。适度开采利用大理石、钾长石、磷等矿产

资源。依托棉、麻、茧丝绸和石化腈纶等原料,壮大纺织服装产业,

积极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发

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专用车辆。着力发展机械钢构、医药

化工、建材、高效节能装备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大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

业化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

构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支持在黄冈建设区域性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安全生产监管技

术支撑中心示范基地,支持在信阳、驻马店建设国家非金属、调味

品质检中心。

第二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

    统筹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合力打造大别山核心旅游品牌,把旅

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设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加大对革命旧

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推动黄冈等地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打

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鼓励社会力量

参与旅游开发,积极推进跨省协作,开发一批核心景区和旅游精品

线路。支持新县、商城、确山、金寨、岳西、英山、罗田等资源条

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贫困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旅游服务

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发

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

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 4 重要旅游景区(点)

    红色旅游景区(点)。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

园,随州市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独山革命旧址群,确山竹沟革命纪

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

征出发地,岳西县及金寨县红二十八军军部及重建旧址,裕安区苏家

埠战役纪念园。

    生态旅游景区(点)。麻城龟峰山、孝感双峰山、英山吴家山、

浠水三角山、蕲春云丹山、红安天台山、团风大崎山、大悟五峰山、

黄梅龙感湖湿地、随州大洪山、信阳鸡公山、商城金刚台、新县金兰

山、固始九华山、淮滨淮南湿地、驻马店嵖岈山、确山薄山湖、泌阳

铜山湖、太湖花亭湖、潜山天柱山、岳西司空山、金安皖西大裂谷、

枞阳浮山、舒城万佛湖、桐城龙眠山、宿松小孤山、天堂寨、罗田大

别山。

    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点)。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黄州苏东坡谪居

遗址、红安七里坪历史文化名镇、黄梅禅宗旅游地、蕲春李时珍纪念

馆、孝昌董永故里、平桥楚王城遗址、罗山灵山寺、商城观音山、潢

川黄国故城、固始陈氏将军祠、汝南南海禅寺、新蔡辛亥革命烈士祠、

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太湖五千年文博馆、桐城六尺巷遗址、金安双墩

汉墓。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金

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鼓

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

快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支持设立小额贷款

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

    商贸流通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促进商业设施适度集聚,推

进商业集聚区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培育综合

性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加

快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黄冈、安庆等沿江城市港口物流中

心建设,推动多式联运无缝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建设全国流通

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县。

    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

设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

广告会展、培训认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及相关支

撑产业。

第四节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发挥区位独特、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健全产业转移承接推

进机制,加快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

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吸

引关联产业入驻发展,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

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服务贸易基地。

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完善产业配套条件,

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

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水土

保持方案制度等,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产能转入。

第六章  优化城乡建设布局

第一节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培育壮大信阳、黄冈、六安、驻马店、随州、安庆、麻城等区

域性中心城市,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增

强城市创新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合理设置开发强度,加快建

设安全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防洪排涝基

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限期

关停城市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严格限制新开采地下

水。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建成区

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老厂区、商业中心(街区)、老

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改造。结合人防工程建设,推进地下交通、停

车场、商业设施和城市生命线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研究将符合条件的城市适时纳入住

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支持中心城市近郊县、产业强县、资源富集县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壮大主导产业。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

条件的县可按规定程序有序改市,支持红安、泌阳、固始等县城按

设市城市的规模和标准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中,培育成

为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小城市。实施小城镇建设示

范工程,支持全国重点镇和条件较好的省重点镇加快发展,打造一

批工业强镇、商贸特色镇、旅游名镇。全面推进扩权强镇试点镇建

设,加快黄梅小池镇等小城镇综合改革。鼓励麻城、新县、金寨等

县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加快推进黄冈、安庆临江

城镇建设。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提高规划

科学性与约束性。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试点。加快抗旱水源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严格保护农村饮用

水水源地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村村通自来水,2015 年解决规

划范围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积极推

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大力发展农村联户沼气、养殖小区沼气和大

中型沼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提高硬化率和网络化水平。加

强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开展进村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和生态清

洁小流域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垃圾集

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改厕力度,做好粪便无

害化处理。

第七章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铁路。推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建设,进一步

完善铁路客货运输通道和区域路网布局,构建内联外畅的现代化铁

路运输体系。推进铁路综合运输枢纽及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配套

设施建设。鼓励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参与专用铁路线建设。

    公路。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区域高速

公路网络。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和路面改造工程,基本实现

国道达到二级及以上等级。加强公路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建设,有

序推进县乡道改造、连通工程建设等,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继续推

动市、县客运站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货运站场向物流中心或物

流园区转型。

    水运。加强长江干线、淮河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稳步改善主要

支流航道条件,推进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

    民航。加快民航机场建设,推进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

完成信阳明港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研究迁建安庆机场,加快黄冈

机场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通用机场。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

    开展团风上进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分步启动一批风电项

目前期工作。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农村

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建设。有序发展生物质能

发电,开展纤维乙醇与秸秆发电联建联产试点。加强输配电能力建

设,加快输电通道和区域内重点输变电新、扩建及增容改造步伐,

大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强南襄盆地油

气资源勘查开发,加快推进油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扩大天然气使

用规模,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做好浠水核电厂址保护,适时推

进项目前期工作。

 

    专栏 5 重大能源保障工程

    电源点。上进山、五岳、金寨、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红安、麻城、

黄梅、蕲春、泌阳、确山、驿城、遂平、唐河、枞阳、岳西、望江、

金寨、寿县风电,英山、麻城生物质能热电厂,岳西、霍邱、金寨光

伏电厂。

    输变电工程。随州等 4 个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

    油气设施。西气东输二线信阳至南阳支线。

第三节  推动实施水利工程

    做好长江、淮河干流整治,继续实施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工程,

推进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及长江、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

加快举水等中小河流治理和城西湖、姜家湖等湖泊、洼地治理,使

治理河段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平原湖区、圩区除涝能力达到设计标

准。推动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尽快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山

洪沟治理工作,构建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

防御体系。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抗旱救灾体系。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开工建设引江济淮等跨区域调水重点工

程,推进沿淮流域老区县引淮供水建设工程,加快孝昌等易旱县抗

旱(备用)骨干水源、新建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水库以及灌

区农业抗旱应急水源配套设施建设。

 

    专栏 6 重点水利工程

    水库。下浒山、金鸡河、桐山、邢河、金顶湖、牛圈鼻、出山店、

三塔寺、邹家河等大中型水库新建或除险加固。

    大中型灌区。新建下浒山、东堰口等水库灌区,金檀、蕲水、三

河口、浮桥河、黄州引江、陇坪、古角、永安、梅川、薄山、板桥、

宿鸭湖、鲇鱼山、梅山、泼河、石山口、陈兴寨、花凉亭、钓鱼台、

红旗、长春、五丰河、乌石堰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等跨区域

调水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2015 年底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

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稳步推

 4G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推进

光纤到楼入户。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互联网设施建设,2015 年集中连

片特困地区已通电建制村实现互联网覆盖率达到 100%,基本解决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职业院校的宽带接

入问题。完成数字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推进地级城市的交互式数字

电视平台建设,开展交互式数字电视业务,全面推进移动多媒体系

统建设。支持黄冈、信阳、驻马店、六安、安庆建设数字城市。实

施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信息化与工业

化融合工程,加快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建设。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  构筑生态屏障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

积极开展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自然修复

和预防保护。巩固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

合治理力度。加强长江流域防护林、抑螺防病林等工程建设,加大

低效林改造、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力度。推进森林防火和林业有

害生物综合预防体系建设,恢复和保护林草植被。加强自然保护区

建设力度,编制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加强大别山

种质资源保护,推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建设。实施白莲

河、薄山、板桥、宋家场、史河等水库上游地区和大别山区等水土

保持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中的水土

流失监管。建设沿江、沿淮调蓄洪生态保护区、息县淮河国家湿地

公园等,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大力推

进沙化土地和沙滩造林种草。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矿

企尾矿库闭库、复垦以及废弃采矿场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矿

” 。加快沿淮低洼滩区和湖区、采矿塌陷区、土山石区等地区生

态恢复治理。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实施长江、淮河、史河、淠河、皖河、倒水、巴河、浠水、蕲

水、华阳河、滠水、举水、长河、唐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综合治

理,建立水环境监测联动机制。加强大中型水库上游饮用水水源地

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强化水源地库区一线

及淠河总干渠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升级城市和园区污水处理

厂,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推行水功能

区限制纳污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

极支持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企业碱回收、

废水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排污企业监管,鼓励企业对落

后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高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全面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控制,推进区域大气污

染防治。鼓励红安等地建设区域性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强城镇生活

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

理,推进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积极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利用和无

害化处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划定畜禽禁养、限养区,加强畜禽

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和储存设施建设,合理确定水库、湖泊、河流水

产养殖方式和密度。

第三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划与建设项目水资源

论证,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强化节

能减排分目标责任考核,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审查,落

实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督要求,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

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

再生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推进

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改良开发黄连木、油桐、文冠

果、乌柏树、光皮树等油林,探索发展生物柴油等新能源产业。大

力开展共伴生、难选冶矿的综合利用,推进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等资

源化利用。

第九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支持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村幼儿园和

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到 2020 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在

老区加快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

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贫困

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统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省级以

上重点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创建以及品牌专业建设,建立适应发展

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建

设富有特色的本科高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面向贫困地区定

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老区倾斜,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

教。完善教育资助制度,逐步对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

育予以资助,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

助标准,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心城区根据有关规划和国家有关政

策设置综合医院、急救中心以及儿童、肿瘤等专科医院。加强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每个街道有一所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和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支持每个县重点办好 1—2 所县级

医院(含中医院)和建设急救中心,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采

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保证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

室。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支持沿江县(市、区)全面实施血吸

虫病综合防治工程,持续控制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支持城市三

级医院对口支援县乡医疗机构。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

卫生队伍建设,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发展远程

医疗服务,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

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能力建设,支持建设大别山(黄冈)

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第三节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公共电

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县图书馆、

文化馆(群艺馆)、数字影院、城乡居民科技活动中心及乡镇街道

综合文化站、村及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

设施建设,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开展全民阅读等公

益性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国

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和传统村

落保护,促进黄梅戏、豫剧、汉剧等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开展民

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加大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大遗址等文物保护和利用。大力发

展群众体育,重点支持县级公共体育场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

络、协会网络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

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力度,2020 年前实现市、县、

乡三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全覆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发展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帮助就业

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

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完善鼓励自主创业政策,鼓励黄

冈推进创业试点工作。规范发展中介服务,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有序组织劳动力输出。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维护劳动者合

法权益。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与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建立完善基本医

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

保险,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大病患者住院合规自付

费用报销和救助比例。逐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

象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幅提高优抚对象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特困

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养老服务发展和社会福利体系建

设,加强社会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积极

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完善

慈善公益政策,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

使用政策,支持缴存职工解决基本住房问题。

第十章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向

老区倾斜。全面实施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坚持开

发式扶贫,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创造有利于“造

血式”扶贫的大环境。研究建立区域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相衔接的

机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

卡工作,提升扶贫资源精准化配置水平。支持在建立贫困县约束和

退出机制、改进党政班子考核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驻村

帮扶机制,实现驻村工作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加大扶贫资

金投入,优先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工程项目

建设。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

村危房改造,加快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升公共服务

水平。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规范发展

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制定和出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特殊政

策。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救助、福

利制度有效衔接,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

第二节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统筹县域城镇、村落布局,促进城乡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

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

快改革户籍制度,全面放开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

等城市落户限制。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

就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支持信阳、安庆、六安开展农村

综合改革试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开展土地

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

保试点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经济林确权流通。统筹

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因地制宜探索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鼓励叶集、武穴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探索。按照统一部署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赋予农民对

集体资产股份占有、受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第三节  完善投融资机制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在符合外国政

府贷款相关管理规定前提下,积极争取优惠贷款资金支持。在符合

条件的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公路、铁路、水路、民航、水利、电网等建设项目的

投入力度。对按规定享受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中央安排的

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地市级配套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

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大

力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

营。支持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将各

项资金统筹整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行融

资、并购重组,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私

募债等。鼓励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县域经济模式,提高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发展普惠金融。研究推进金寨、罗田农村

金融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节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持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必须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土

地利用率。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

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制定严格的征

占用林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

制,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矿区生态恢复

制度。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全面推进水

权体制改革,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和节约用水机制。加大国家重点生

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

极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

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节  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

    加强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开发开

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与长三角、

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在能源、劳务、农产品、旅游、产业转移和经

贸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支持合作共建内河港口和产业园区,继续组

织基层干部赴东部地区培训锻炼。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

中原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融合发展。支持

沿江地区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按程序申请设

立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监管场所。建立健全区域内跨

省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发展合作和重大利益协调,实现相关部门间

的信息资源共享。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促

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支持湖北黄梅小池、江西九江等地开展跨省

跨江合作。

第十一章  加强组织实施

    安徽、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组织编制具体实施

方案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建立重大项目库,逐级建立目标考核责

任制。涉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程序报批。完善三省协商机

制,加强沟通衔接,共同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完善规

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确保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落实规

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发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定点联系机制的

作用,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调查研究,密切与有关部门和三省的沟通

联系,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工作。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

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重

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