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研究成果与学术交流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返回列表
肖金成: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新时代区域发展新格局
时间:2017-12-26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实施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1949年至1979年实施了长达30年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1999年是20年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1999年开始,我国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转型发展战略,谓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国家七大战略之中,意味着我国开始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各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各地区各产业的发展要保持协调,即各地区各产业之间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应逐渐有所缩小,或至少把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幅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各区域经济普遍有所增长,不能出现个别区域经济衰退的状况,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政治、社会秩序的安定。协调发展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朝着理想状态演进的过程。我国至今仍存在着比较大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比较严重的生产问题,所以强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凡是幅员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有地区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人而不是物,不是简单地缩小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不同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应促进不适宜人民生存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农民居民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促进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产业和人口的有序转移实现人口数量和GDP规模的大体一致,使人口和产业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应,使各地区GDP的比重和居住的人口相适应,实现各地区人均GDP差距的逐步缩小。

十九大报告中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转型战略以及陆海统筹战略这八条指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最重要。要建立支持机制、市场机制、互助机制和合作机制。

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机制。中央财政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改革预算制度,增加规范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推进不同区域政府支出的均等化水平和公共福利均等化水平。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加强区域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配合,不断构建完善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通过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吸纳能力。通过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助机制。通过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发达地区应在扶贫、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帮助,每年提出一定比例的预算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派出一定数量的干部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在开发区建设、医疗机构、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

围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创新更多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更好地协调区际利益关系,推动区域发展既公平也更有效率,全面提升我国区域治理能力,既要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也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