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研究成果与学术交流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返回列表
张可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管理创新
时间:2018-01-03

 十九大最关键的三个字就是“新时代”,“新时代”本身刻画的是时间属性,而空间特征刻画的是空间属性,将二者叠加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区域经济学是分析解释十九大精神最为恰当。

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是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空间上的体现,是“新时代”最大的国内空间特征,可以从区域经济格局与区域问题两个方面概括。

从区域经济格局角度看,中国的区域经济新常态可表述为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中坚。这一判断的理由比较简单。东北地区整体已经进入老年期,指望其在短期内扭转颓势不现实;东部地区整体已经步入成熟期,许多城市地区已经步入成熟后期,增长速度趋缓已经势不可挡,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增长几乎接近极限,希望其以高速增长维护全国的中高速增长不现实;中西部地区还存在大量的现代化前区域,其中有一些地区基本具备了转化为年青区域的基础。由此可见,未来中国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潜力最大、回旋余地最大的是中西部地区,最值得期待的当然是非中西部地区莫属。

从区域问题角度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必须直面关键的区域问题。患“穷”病的区域的主要发展精力应该放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服务社会转变,其目标是尽快步入现代化轨道;患“堵”病的区域的主要发展精力应该放在通过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吐故纳新,其目标是永葆发展活力;患“老”病的区域的主要发展精力应该放在通过转型或重构上以重振昔日雄风,其目标是恢复往日活力。简言之,治“穷”是落后地区的新常态,治“堵”是膨胀区域(即城市病突出的区域)的新常态,治“老”是萧条区域(即老工业基地)的新常态。问题区域的识别,绝对不能以四大战略区域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也不能以省为作为基本空间单元。识别落后区域的基本空间单元不能大于县级行政区,而识别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的基本空间单元不能大于乡镇级行政区。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明确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这一战略的着重点调整了四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019922003年)主要针对的是西部地区的落后问题与东北地区的萧条问题。这一阶段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只是分别针对突出的区域问题提出了单个解决方案,并没有提出一揽子解决不同类型区域问题的办法,而且区域发展战略没有照顾到中国所有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20042006年)明确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即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是第一次将全国不同地区纳入了均衡发展的战略框架之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020072013年)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02013年至今)在之前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兼顾生态文明与对外开放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制度。

未来区域管理创新的方向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完善区域制度管理基础,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主要是明确“四管”,包括四个方面:合理设置区域管理机构(明确“谁管”问题),明确划分标准区域和识别问题区域框架(明确“管谁”问题),确定合理的政策工具并规范区域政策程序与立法(明确“咋管”问题)以及明确规范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评价安排(明确“管效”问题)。完善问题区域政策包括完善落后地区发展政策、完善萧条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制定新的膨胀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合作政策包括克服区域经济冲突与鼓励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合作的支持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区边缘地区,因为这类地区往往是行政区间利益冲突激烈、断头路集中或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困难的地区,因而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