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研究前沿
Research Frontier
返回列表
集聚经济的规模和原因
时间:2019-01-04

文献来源Puga D . THE MAGNITUDE AND CAUS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0, 50(1):203-219.

摘要:公司和工人在大而密集的城市环境中生产效率更高。大量证据从三个方面证实了这种集聚经济:首先,超越了偶然或比较优势解释范围的生产集群;第二,工资和租金的空间格局。第三,生产率随城市环境的系统性变化。但是,集聚经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分享和匹配方面有很好的模型对集聚进行研究,但对城市中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

1.引言

企业和人口集中在城市造成了拥挤,但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优势是什么,能够抵消明显的成本,吸引如此多的企业和工人?这些优势有多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优势?本文回顾了我们对城市生产优势的规模和原因的认识。

城市经济学家采取了三种方法记录和量化这些优势。首先,如果地理位置是随机的,或者仅仅反映了比较优势跨空间的潜在差异,那么生产活动就会比预期更加集中。其次,通过研究工资和土地租金的空间格局。如果企业和工人是流动的,工资和地租在空间上是不同的,那么在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环境中,更高的工资和地租必然反映出某种生产优势。第三,通过观察跨空间生产率的系统性变化。

经典文献将集聚经济的原因解释为中间供应商的共享,劳动力市场集中和思想的本地化传播。然而,集聚经济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理解,本地劳动力市场会有优势,但这些优势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运作的呢?是因为更大的劳动力市场改善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匹配吗?抑或是因为大量就业集中消除了特殊冲击,提高了企业适应好与坏时期就业的能力?或者是因为更大的市场允许员工专注于更小范围的活动并提高他们的表现?这些优势相对于不通过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其他集聚经济来源有多重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能够使城市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正式化的良好模型,以及能够确定和量化工作中精确机制的详细实证工作。

2. 集聚经济的证据和规模

2.1过度本地化是经济集聚的标志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结果之一是Starrett1978)的空间不可能性定理。这说明,一旦我们从基础空间的异质性中抽象出来,并且没有不可分割性或收益递增,在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任何竞争均衡将仅存在于特定的地点,在那里,所有商品都将以小规模生产。因此,经济活动的实质性局部化或空间集中可被视为集聚经济的标志。Starrett(1978)定理已经指出了为什么即使在城市层面上没有规模经济,人们也不会期望经济活动的分布是均匀的:一是在任何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小规模不可分割的块;二是空间本身并不均匀。

2.2通过工资和租金量化集聚经济

跨地区比较工资为集聚经济的存在和大小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因为在竞争市场中,劳动力的报酬为边际产品的价值。然而,即使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地区,较高的工资水平也可以被视为生产率较高的证据。

将城市工资溢价解释为集聚经济的证据时,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同城市的工人能力也可能不同。如果更有能力的工人进入大城市,那么城市工资溢价可能反映的是他们更强的能力,而不是城市损失的任何内在优势。一个相关的方法是研究租金的空间变化。如果企业愿意在大城市支付更高的租金,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补偿性的生产优势。这种方法的一个难点是寻找商业租金所需的数据,有时使用住宅租金作为代理。特别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工资和租金数据。对工人来说,工资越高,他们生活越好,而租金越高,他们生活越差。因此,一个城市的消费设施越好,工人就越愿意接受低工资和高租金。对于企业来说,更高的工资和更高的租金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本地化的生产优势会使企业愿意接受更高的工资和租金。

2.3本地收益递增的生产率证据:相同投入产出更多

根据定义,本地外部规模经济意味着,工厂能够在更大、更密集的城市环境中,以相同的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因此,也许直接衡量集聚经济规模最自然的方法是利用产出和投入的数据来估计各空间生产力如何变化。由Sveikauskas(1975)所做的第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研究,在城市工业横截面上对城市人口对和人均产出的对数进行回归,发现人口翻倍会使每个工人的产出增加约6%。最近的生产力研究表明,对于许多不同的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翻倍可以使生产力提高3%8%。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工人的产出可能不是衡量生产率的最佳标准。正如Moomaw(1981)所指出的,如果资本在大城市中被更密集地使用,那么使用人均产出来估计集聚经济将导致估计效应的向上偏差。由于这个原因,文献已转向使用全要素生产率。

2.4集聚还是适者生存?

虽然大城市的生产优势通常归因于集聚经济。在美国,大城市加剧了竞争,只有生产率最高的公司才能生存。MelitzOttaviano(2008)Melitz(2003)的框架中加入了内生的价格-成本加成来为这个论点建模。他们表明,在更大的市场中存在更多的公司会使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导致生产率较低的公司退出。因此,大城市较高的平均生产率可能是适者生存的结果,而不是基于集聚经济的生产率提高。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Combes等人(2009)构建了一种嵌套的模型使它们能够对聚集和选择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参数化。嵌套模型的主要预测结果是,在较大城市中,虽然选择效应和聚集效应都能提高企业的平均对数生产率,但对于对数生产率分布的形状如何随城市规模的变化,预测结果却不同。特别是,大城市更强的选择效应导致大城市企业对数生产率分布的左截断,因为生产力最低的企业退出。大城市更强的集聚效应应该会导致大城市的企业对数生产率分布发生更大的右移,因为集聚效应会使所有企业都更有生产力。

3.经济集聚的原因

有大量的理论文献提出了三大类机制来解释城市集聚经济的存在。首先,更大的市场允许更有效地共享本地基础设施和设施、各种中间投入供应商或具有类似技能的劳动力池。其次,更大的市场还允许雇主和雇员、买方和供应商或业务合作伙伴之间进行更好的匹配。这种更好的匹配可以通过提高找到合适匹配、更高质量匹配或两者结合的机会来实现。最后,更大的市场也可以促进学习,例如促进新技术和业务实践的发展和广泛采用。

3.1共享设备

为本地化收益递增建模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是指出某些商品或设施的供应不可分割性。一旦与共享设施相关的大型固定成本产生,共享该设施的人口越多,每个用户的成本就越低。

3.2共享供应商

阿卜杜勒-拉赫曼和藤田(1990)提出了一种通过共享实现城市群经济的更复杂模型。在更大、更专业化的城市里,最终生产者能够共享更大的供应。在他们的模型中,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公司使用特定部门的中间投入。这些投入是由一个垄断竞争行业生产的,该行业具有DixitStiglitz(1977)垄断竞争框架。最终产品可以自由交易,而中间产品只能在当地出售。城市的住房和交通成本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在均衡情况下,尽管在完全竞争的最终生产中规模报酬是不变的,但城市部门的总生产的报酬却在增加。

3.3共享劳动力资源

虽然对于劳动力市场聚集作为集聚经济的来源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Marshall1890)强调一个本地化的产业从不断提供技能的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优势。个体利润在特定企业的冲击中是凸的,因为每个企业通过调整其生产和就业水平来应对冲击。但是,企业雇佣情况的变化会影响当地的工资,企业与同部门的其他企业或使用类似工人的企业越孤立,影响就越大。如果企业想要扩大生产以应对正面冲击时工资较高,而想要收缩生产以应对负面冲击时工资较低,这就限制了企业调整就业水平以适应好时期和坏时期的能力。因此,与使用具有类似技能的工人的其他企业相比,往往在就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企业将会发现,在有大量具有这种技能的工人的地方设立企业是有利的。在这里出现集聚,是因为就业的大量集中消除了特殊冲击,促进了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的转移。

3.4更好的匹配

密集的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们能更好地实现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匹配。工人们的技能各不相同,而且他们的技能与雇主要求的技能之间的差距越大,再培训的成本就越高。一个更大的城市允许公司更密集地覆盖技能空间,从而降低不匹配的平均成本。

更好的匹配还可以通过提高找到合适匹配的机会来实现。考虑一个失业的工人,他可以同时申请所有适合她的职位。首先,工人申请所有可用的空缺职位。如果没有一个申请成功,该员工随后只申请新发布的职位空缺。同样,一个新的空缺会收到所有工人的申请,但如果这些最初的申请没有一个是适当的配对,从那时起空缺只收到新失业工人的申请。那么,匹配的总数就是空缺流动与失业工人存量之间匹配的总和,以及失业工人流动与空缺存量之间匹配的总和。这自然会产生一个匹配函数,该函数显示出按比例递增的回报。

3.5学习

直接讨论学习的集聚机制在理论文献中得到的关注远远少于上面讨论的共享和匹配机制。Glaeser(1999)开发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年轻的工人迁移到大城市,因为与有经验的工人的互动帮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技能,而有经验的工人留在城市,分享学习过程的租金。除了这种有目的的知识传递,关于城市学习的非正式文献也强调大城市促进了信息的随意和无意流动。

4. 结论

尽管对城市聚集经济的规模有广泛的一致意见,但文献在区分可能的来源方面却远没有那么成功。这就需要建立微观基础的模型,以帮助识别不同的特征,以及仔细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识别的实证工作。在理论方面,我们通过分享和匹配得到了很好的集聚模型,但是对于城市学习的理论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实证方面,最需要的也许是证明匹配是聚集的一个来源。(宋帅邦,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