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Meijers E , Burger M . Stretching the concept of ‘borrowed size’[J]. Urban Studies, 2017, 54(1):269-291.
摘要:“借用规模”是在一些欧洲国家中新出现的政策理念,它为解释当代城市动态提供了理论潜力,而传统强调集聚经济作用的城市增长理论强未解决这一问题。在阿隆索最初的概念化中,这一概念描述了“大都市综合体”中小城市表现更好的情况,并解释小城市可以从较大的相邻城市获得集聚收益。本文聚焦于借用规模的概念,着重介绍了借用规模的概念化过程,并回顾了迄今为止的经验证据。实证分析表明,要提高政策价值,必须从规模和范围两个方面拓展借用规模的概念。借用规模出现于一个城市拥有通常与更大城市相关的城市功能或绩效水平时,通过跨多个空间尺度的城市网络的交互实现。这些城市网络替代了集聚的好处。从理论上讲,借用的规模概念要求重新构建集聚理论的地理基础。
一、研究背景
“借用规模”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经济规划概念,正在获得欧洲低地国家的重视。荷兰和佛兰德斯等国家或地区缺乏大都市,密集分布着中小城市,难以享受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集聚对经济整张的驱动效益,并且承受了城市集中度太低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区域的城市集中度较低,是政治和社会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策结果。对集聚成本的担忧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反城市化或针对城市的遏制、再分配和分散的政策。虽然主流的文化和政治态度通常不支持进一步发展集中于具有主导性质的核心区域,但政策制定者认为仍应通过“借用规模”的规划原则,使中小城市网络得到大城市的收益。为了推进“借用规模”在政策规划中的应用,避免出现界定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论文对“借入规模”的概念进行了审视,探讨了其在政策制定和辩论的早期阶段迄今为止的实证依据,并通过对概念的关键条件进行了实证探索以发掘新的信息。
二、概念由来与内涵
“借用规模”的概念由著名规划师和经济学家威廉·阿隆索在1973年的一篇讨论人口增长利弊的论文中提出。虽然阿隆索没有提供明确的定义,但可以借用他所作的描述概括借用规模概念的主要特征。这一概念的五个基本前提是:(A)一种状况,其中(B)特别是较小的城市(C)位于较大的大城市群内(D)表现得更为有利,由于其(E)邻近较大的城市的因而可以获得集聚收益。具体来看:
(A)可分析的概念:借用规模是一个可观察和分析的概念。
(B)小城市:借用规模是小城市从临近的大城市借用规模的单向过程。同时,在他关于德国和低地国家城市的描述中,这些城市的规模很小,但通过借用规模实现了现代经济运行的有效规模,为小城市间互相借用规模提供了概念空间。
(C)多中心都市区:并非所有小城市都能实现借用规模,地理邻近性和功能互联性的是实现借用规模的必要条件。一个城市必须位于靠近其他城市的地方,并且必须形成同一功能实体的一部分。
(D)集聚收益与成本的平衡:多中心都市区的小城市比孤立的小城市表现更好,这主要是由于前者在集聚收益和成本上的优越平衡。
(E)网络连通:网络连通是小城市获得大城市集聚优势的途径,为小城市提供了优势。可达性和网络连接是借用规模的必要条件,可以用“人口潜力”等概念表示。
三、实证探索
现有研究的结果混杂,而且在实证方面存在空白。特别是,借用规模过程与小城市之间的假定联系,以及距离、可达性或相互作用是否促进借用规模没有明确结论。为探索借用规模关键前提的有效性,论文提出了三个问题:
①借用规模在不同规模还是同规模的多中心城市区域中更加频繁?
②在多中心城市区域中,借用规模是否仅限于小城市?
③借用规模是否与空间一体化相关?
本文采用了借用规模的功能观,检验大都市功能的存在性。研究数据来自德国联邦建筑、城市事务和空间研究所,包含城市的位置与政治-行政、科学、企业、文化和体育共五个方面的城市功能。
(1)借用规模与多中心城市区域
借用规模由城市规模和大都市功能的之间的脱节所显现,并且受城市在城市系统中位置的影响。因此,本文探索了城市规模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并考虑其与是否存在相邻城市见的关联。表1显示了规模和功能间的皮尔逊零阶相关性。其中,大都市功能综合指数很高(0.886);政治行政职能似乎与大城市规模关联最小,但公司职能在大城市更为常见;然而,孤立的城市中规模和功能之间相关性较低,科学功能经常出现在孤立的小城市,说明除借用规模之外还有其他驱动空间经济的因素;借用规模和集聚阴影更多地在同规模多中心城市区域中发生,单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具有很强相关性,表明相同功能的临近城市更容易借用规模。
显然,规模与大都市功能之间没有联系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地方的赤字可以由邻近城市的盈余来补偿。为了探究是否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对多中心都会区内与相邻城市的城市群进行了以下简化形式的都市功能模型估计:
其中,MFij是都市功能指数在j国家的城市i中的值,City Sizeij反映城市i中的居民数量,Size Rest PolyFUA表示大都市地区的其他城市人口,MF Rest PolyFUA表示同意大都市地区内相邻城市的城市功能总和,Controlij表示其他城市的特征,εj是控制国家特征的虚拟变量,μij代表残差。根据借用规模理论,邻近地区的人口会增加额外的外部需求,然而相邻城市功能区中的城市功能可能导致供给的外部竞争进而减少城市功能的数量。表2的结果显示,邻近城市大都市功能的存在与自身城市大都市功能的存在呈负相关;单在多中心大都市区域中,邻近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大都市功能存在正相关;企业、文化和体育功能的借用规模较为明显;虽然政治和科学功能的估计为负,但是其中可能存在参数估计之外的不确定因素;关于邻近城市的人口规模系数估计也可得出类似结论。
(2)借用规模与城市规模
为了探讨城市规模与借用规模的关系,本文首先通过对城市功能总指数的回归,确定城市是否发生借入规模。通过对残差的后续检验,可以将具有正残差项的城市归为“借用规模”类,负残差项的则是“未借用规模”类,同时还有一类完全不承担任何大都市功能的城市类别(通常由小型城市组成)。表3显示了不同类型城市借用规模的概率,与小城市(<76k )相比,中型城市(76k–200k,OR =1.86)、大城市(201k–500k,OR =1.87)和特大城市(>500k,OR =2.7)的规模借用概率显著更高。在对城市规模和环境类别的交互中,作者发现,同规模多中心都市区内中型城市的借用规模概率显著低于孤立的中型城市:与孤立的中型城市相比,单中心都市区的中等城市借用规模的概率较低;与孤立的大城市相比,同规模多中心大都市地区的大城市有更高的借用规模;与孤立的大城市相比,单中心大都市地区的大城市有更高的借贷规模,但可能因观察值太少而并不显著。
(3)借用规模与一体化
为研究功能整合能否促进借用规模,本文将城市间联系强度分为三种:强联系(位于FUA中的城市)、中等联系(位于ployFUA中的城市)和弱联系(位于PIA中的城市)。虽然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城市可能面临集聚阴影,但如果一个城市大量借用规模,那么整体上将得到补偿,因此残差分析具有意义。图4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城市紧密结合的城市在比那些只有中等程度或较弱融合的邻近城市表现稍好,表明相邻城市之间更高程度的功能整合可以克服竞争的负面影响,减少集聚的阴影;具有强和中度融合的城市比只有中度和弱融合的城市表现更好,但集聚阴影仍占主导地位;具有强、中和和弱融合的城市与没有相邻城市的城市相比表现明显更优,借用规模占据了主导地位。
五、研究结论
在阿隆索最初提出的概念中,借用规模描述和解释了尤其位于较大“巨型政治综合体”中小城市通过获得较大邻近城市提供的集聚收益而表现更好的情况。本文对借用规模概念的探索性分析表明,这一概念的定义应从几个维度展开。
(1)借用规模的理论界限
“Borrowed”和“Size”两个词的界限均不明确,阿隆索提出借用规模表现为小城市具有的大城市特点,既可指人文现象、活动或功能设施,也可指大城市的绩效水平。因此,借用规模存在绩效和功能维度。借用功能允许城市享受集聚收益,从而表现出比孤立情况更好的绩效。当两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将其真正标示为“借用规模”。
(2)借入规模的发生范围
借用规模的出现显著依赖于相互作用的过程。目前,从都市到全球范围的互动频繁发生。然而,不同的集聚外部性可以在不同范围借用,特别是城市化经济可以在区域或大都市范围共享。借用规模的概念不必局限于小城市,大城市对小城市的规模借用同样重要。较大的城市更经常借用功能维度的优势,而较小的城市通常借用绩效维度的优势
(3)从借入规模到城市网络外部性
借用规模概念不仅涉及外部经济的关系性质,同时描述了地方级城市网络中相互作用的可能结果,与聚集阴影具有相似特点。同时,城市功能和绩效必须在系统和城市网络层面进行衡量。“城市网络外部性”可以指正向的(借用规模主导),也可以指负向(集聚阴影主导)。从功能和绩效来看,积极的城市网络外部性似乎比借入规模更适于关于区域尺度的政策研究。
(4)缺失环节
未来研究应探讨绩效借用问题,并确定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借用规模过程间的关系及其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关系。此外,还应探讨借用规模的趋势。在网络内以不同空间尺度借用或共享的不同集聚外部性以及其驱动因素同样需要关注。对于整合和网络嵌入以及驱动因素的探索,需要深入分析各种集聚外部性在更大范围内扩散的潜力,以及影响城市整合与联系的能力。(申占恒,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