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政策纵览
Policy Overview
返回列表
【地方】(2011)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7-04-08

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结合“十二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编制《浙江省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的重要文件。

一、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1、地位贡献进一步凸显。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税收和利润分别达到43536.7亿元、8816.6亿元、1345.7亿元和2463.4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4.2%、82.5%、74.9%和82.0%。吸纳就业人数达768.48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91.1%,成为吸纳城镇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2、创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0年底,全省各类中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290多万家,自2005年起年均增加11.3%。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达63273家,自2005年起年均增加9.5%。“十一五”期间每年有近200家小型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年均增长率为5.2%,中型企业以年均3.7%的速度成长为大型企业。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959.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18.8%;全省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384.5亿元,比2004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7.0%。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装备制造、资源类产业、化工等行业的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利润总额五年内年均增长分别为24.1%、28.3%和32.2%,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分别比2005年上升1.8、1.4和1.4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4、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积极实施“抱团走出去”战略,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国际资本运作能力、全球市场竞争能力等显著提高。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成为在国际间进行配置资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抱团到海外开拓市场、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销售网络、输出品牌产品、获取技术和人才、承包大型工程等。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素质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五年,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融资担保和征信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化服务力量还不发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传统发展方式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1、面临的机遇。一是扩大内需的市场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明确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并致力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将极大地释放13多亿人口的消费需求潜力。这将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机遇。国家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全部经省政府发布实施,这为我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三是加快“走出去”的国际化机遇。近来几年,中小企业开始探索实践抱团“走出去”,为中小企业成功“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的深入推进,为我省中小企业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拓展全球市场和发展空间带来机遇。四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机遇。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为46%,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超50%,发达国家已达70%。“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建设会带动大量投资,促进产业集聚,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理和投资空间。五是国家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政策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而且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六是区域规划加快推进实施的改革发展机遇。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此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为进一步加强浙台两地经济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系列区域规划的获批,并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实施,为我省中小企业在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机遇和条件。

 2、面临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美日欧仍将主导经济制高点。经济危机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面临经济下滑、主权债务危机等压力,但仍将占领世界经济和金融、科技创新、国际规则和话语权的制高点。全球经济再平衡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世界经济在总体摆脱危机后增速减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竞争将更趋激烈。从国内看,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经济增长可能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尚未打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与社会转型加速和利益格局分化相叠加,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加上国内开放度的提高,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加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难度不断加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从省内看,资源要素制约加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劳动用工存在结构矛盾,企业用工难度加大;区域性融资体系尚未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未得有效解决。此外,我省节能减排刚性约束指标任务较重,对尚未完成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带来压力。总之,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性、结构性、素质性和资源性矛盾没有根本转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创业创新为基点,以扶小助长为指针,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使我省由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大小并举。“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新优齐抓。“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着眼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做强做大;又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持内外共兴。“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要正确处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既要坚持“抱团走出去”战略导向,提高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又要坚定“立足国内”,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挖掘国内巨大内需市场。 ——坚持点面结合。“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既要树立一批转型升级、专精特新的典型示范企业,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又要兼顾面上广大中小企业,制定普惠性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二三互促。“十二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要正确处理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要坚持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双轮驱动”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现有产业基础条件,重点发展好现代工业;同时又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从中小企业数量大省向素质强省转变。具体目标: ——创业活力目标:全省中小企业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创业水平不断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活率都得到明显改善。力争到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1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290万户。 ——企业成长目标:全省中小企业不断成长、规模持续壮大,力争“十二五”期间有1000家左右小型工业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10000家左右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培育为规模以上企业(指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全省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达到15000亿元。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隐形冠军。 ——结构调整目标:全省中小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不断加强,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8%,中小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比重接近40%。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 ——创新改进目标:全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到2015年末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争取达到1.2%以上,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超过30000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年。 ——信息化推进目标: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管理、设计、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的规模、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加强,网络化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形成,企业间业务协同能力明显加强。力争到2015年末经常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达到70%以上。 ——社会贡献目标:全省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发展对GDP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社会就业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形成正常增长机制,保险福利条件持续改善。中小企业税收贡献进一步增强。新增就业200万人,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贡献。 “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预期性指标类 别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创业活力 企业数量(万家) 78 110 7.1 个体工商户数量(万户) 212 290 6.5 企业成长 大中型企业数量(家) 5478 7000 5.0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家) 31976 42000 5.6 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 7800 15000 14.0 结构调整 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比重(%) 23 28 4.0 中小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小企业增加值比重(%) 35 40 2.7 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0 — 创新改进 中小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 0.63 (2008年) 1.2 9.4 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件) 9769 (2008年) 30000 17.5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11.15 18 10.0 信息化水平 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比重(%) 50 70 7.0 社会贡献 中小企业从业人数(万人) 768 980 5.0

三、发展方向坚持“宜小则小、宜中则中、宜大则大”的原则,遵循民众创业规律、企业成长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着力推进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高新化创新、集约化经营、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带动、品牌化提升、国际化拓展、集群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着力推进专业化生产坚持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思路,促进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做到小而精,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做到小而优,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做到小而特。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方向,促进中小企业把传统产业做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做大、把服务业做新(做成现代的)、把科技型服务业做优。坚持市场细分、行业领先的目标,引导中小企业实施专心专注专业的聚焦战略,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行业隐形冠军。坚持协作配套、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的衍生配套产业,特别是电器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现代仪器仪表、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轻工机械、电子专用设备、机电基础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

(二)着力推进高新化创新注重创新型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发展一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注重创新驱动,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技术发明创造和产品外观、实用新型等技术创新,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注重开放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注重技术改造,按照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维护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应用和保护秩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三)着力推进集约化经营坚持把经济低碳化作为落实两型社会建设、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集约化经营的主要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生态产业,注重绿色制造,加强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创新发展,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坚持把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执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评审,推进中小企业生产清洁化;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利用循环化,提高“三废”利用水平,形成节能减排的促进机制。

(四)着力推进精益化管理坚持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强化重在品质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过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满足人们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的需求,促进中小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坚持把管理出效益作为企业管理的立脚点,深入开展创业辅导,促进中小企业实施全面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坚持把推广先进管理模式作为企业提升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中小企业中推行以精益化管理为代表的各种先进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和方法,实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坚持把人性化管理作为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促进中小企业注重和谐劳资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五)着力推进信息化带动把握经济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趋势,深入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商务电子化。把握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的态势,着力推进研发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推进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把握社会发展对产品智能化的新需求,引导中小企业生产智能化的产品,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把握网络、云计算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态势,引导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新一代网络技术进行新型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浙江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达的优势,支持探索和创新信息服务模式,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六)着力推进品牌化提升推动中小企业注重商标策划、注册、更新和维护,加强企业品牌的基础性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努力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变为行业技术和产品标准,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中小企业把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变为自主拥有的知识产权,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注重品牌营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着力推进国际化拓展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实行洲际区域化、国别化组合式市场发展战略,细分国际市场,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赴境外设立营销网点,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不断开拓国际新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基地,与海外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大企业研发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合作,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进行高端技术和产品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富聚地投资兴业,从事资源性开发,在全球范围寻找和建立企业的资源开发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营销的资源配置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或利用并购、买壳、借壳等途径上市融资,引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组织企业家赴境外国际知名院校进行高端培训,培育具有国家化视野和跨国经营发展能力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国际性高级人才,引进国际专业咨询培训机构,帮助培养本土化的国际性专业人才。

(八)着力推进集群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日益紧密,互为动力,相辅相成。要按照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动互促发展的要求,整体谋划、科学规划,推动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推进中小企业在小城市和中心镇组团式发展。按照小城市和中心镇功能,充分考虑和协调处理好产业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宜业与宜居的规划布局关系,统筹规划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合理安排产业功能区和居民生活区,推动中小企业在小城市和中心镇的组团式发展。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以省政府确定的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走“专、精、特、新”的道路,提高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形成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推进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特征,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

四、主要任务

(一)小企业创业培育工程以鼓励“五员”、“五家”创业为基础,推动高层次人才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深入推进万家小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初创型和微小企业发展,适当重视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多和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放宽创业经营条件,制定和落实有关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创业激情。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和举措,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创业辅导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提高民众创业成功率。【专栏1】 小企业创业培育工程 “五员”指大中专毕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转业退伍人员、农民转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 “五家”指东家(股东)、企业家、管家(管理人员)、专家(科技人员)、行家(技术人员)。 “五员”、“五家”重点创业领域。重点鼓励、引导和支持“五员”、“五家”,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经济、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办企业。深入实施“万家培育工程”。每年重点培育10000家初创型微型小型企业实现成功创业。大力推进“二次创业”。重点鼓励现有发展基础好的企业和技术管理团队,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进行二次创业,加快促进企业向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品牌企业、上市企业、创新企业和总部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二)百家示范千家成长工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百家示范”和“千家成长”为重要载体,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骨干中小企业,引导和带动全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专栏2】 百家示范千家成长工程培育百家示范。每年树立100家转型升级示范中小企业。重点在自主创新、现代管理、知识产权、协作配套、品牌建设、商业模式、产业升级、并购重组、节能减排等方面树立发展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千家成长。每年评价认定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重点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价认定,在投资融资、管理培训、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服务,着力打造一批培育“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

(三)中小企业集聚推进工程按照集聚、集约、集成、集群的原则,推进中小企业集聚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省里确定的14个产业集聚区和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同时,各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有计划地在产业集聚区、集群示范区及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和经济发达村,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小企业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着重抓好发展楼宇经济示范工程、百镇产业提升发展工程和千村产业培育发展工程。【专栏3】 中小企业集聚推进工程创业基地建设。重点在14个产业集聚区、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及选择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内,建设认定200个创业平台,切实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场所和空间。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积极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市场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协作配套,形成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 楼宇经济示范建设。选择10个左右的县市区开展发展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百镇产业提升。在全省范围选择70个左右具有块状经济发展优势的中心镇和27个列为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中心镇,实施产业提升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升级。 千村产业带动。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山海协作”工程的要求,重点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中的后进乡村,以小企业创业基地为载体,发展特色产业、来料加工、家庭工业、家庭服务业等富民经济,带动千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四)技术创新推进工程按照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要求,坚持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等三大战略,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活动,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上新台阶。【专栏4】 技术创新推进工程促进科研活动和投入双倍增。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到“十二五”期末研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17%以上。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活动。在中小企业中大力开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活动,“十二五”期间全省不少于1000场推广活动。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及其产品标准,注重推广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各种国内外先进标准的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起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开展百校千企合作活动,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健全和完善技术合作开发与应用机制,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力推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等,“十二五”期间评价认定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形成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的社会舆论;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制度,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不断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落实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五)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程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工艺和方法以及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等,树立一大批节能减排的示范企业,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转变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专栏5】 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程实施节能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推广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在内的节能新方法,鼓励和支持建立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能源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加快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机制,对节能效果好、行业推广前景好的新技术和运用广泛的新产品予以重点推广。“十二五”期间重点树立百家节能示范中小企业。实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围绕三废排放的治理,组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减排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广先进的减排技术、工艺和方法,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重点树立百家减排示范中小企业。实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方法,重点推动废家电拆解、废旧汽车拆解、污泥处理、生活垃圾、生物柴油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试点、工业生态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再制造试点。“十二五”期间重点树立百家循环经济示范中小企业。实施节能环保设备示范推广。推广再生资源和再生利用的机械设备,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紧密结合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中小企业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设备及其产品,重点推广污水废气处理设备、流态化燃烧设备、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装置等。“十二五”期间重点树立百家节能环保设备示范中小企业。

(六)国际化发展推进工程以实施全球中小企业绿卡计划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我省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通过与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有效整合国际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我省中小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加快推进和提升我省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贸易、技术、品牌及人才等国际化程度,大力推动我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提高我省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专栏6】 国际化发展推进工程绿卡计划。2010年6月23日,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实施《浙江省中小企业全球化“绿卡”计划》(简称《“绿卡”计划》)。实施期为五年,将选择一大批我省优质骨干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参加。主要是六个方面:资源开发和利用。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采取承包、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到海外去投资矿山、石油等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在发达经济体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设立“海外浙江工业园”,组织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入园,形成抱团合力,变以往我省企业投资海外的“单兵作战”为“集团军作战”,变“游兵散勇式”对外投资为“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海外制造业基地。市场销售网络拓展。实施“全球采购门当户对计划”,全球中小企业联盟跨国采购公关部以全球主流国家50多个采购商协会及进口商协会为核心资源,通过卖家与买家的全球资源“配对”、全力推动入选企业与跨国公司、跨国采购商“联姻”。邀请中小企业参加全球中小企业合作大会,中美、中欧、中非企业家峰会等一系列区域高端合作会议,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性大型展会,帮助企业掌控全球商机,拓展全球市场。在美国和欧盟中心城市设立“浙江品牌海外推广基地”,通过整体的亮相、公关、宣传、展示和推广,推动我省中小企业品牌进入海外市场。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与浙江省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一批“全球产业集群合作基地”,推广集群品牌,拓展全球市场。技术研发和合作。在美国、欧盟设立“海外浙江科技园”,入园企业通过借用“外脑”的自主科技创新、参股海外研发机构的科技孵化、引进与消化海外的高新技术等多种方式,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在我省设立一批“全球中小企业联盟行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在行业最新国际资讯采集、技术难题攻关、先进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技术强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合作,建立“行业先进技术(全球)信息中心”,帮助我省中小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技术升级。海外上市与并购。与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海外证交所合作,实施“浙江企业境外上市行动”,计划在五年时间内促成50家以上中小企业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实现上市。与全球商务发展联盟私募基金等海外基金合作,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物医药、海洋经济及相关高新技术项目优先列入投资项目。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并购和收购品牌。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沃顿商学院合作,在沃顿商学院内设立“浙江省企业家(美国)培训基地”,实施“浙江省百名国际企业家培养计划”,对优秀企业家进行高端培训,为我省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杰出经营能力的国际企业家群体。与联合国培训机构合作,在浙江省设立“中小企业(联合国)培训基地”,安排联合国资深培训专家对中小企业的高管进行专题培训,培育国际化经营管理、研发设计及金融服务等高级人才。

(七)融资平台建设工程以加快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为主要目标,重点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覆盖广、投融资渠道多的“中小企业投融资先行区”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多、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交易功能区”。“十二五”期间着重推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这“四大平台”建设。【专栏7】 融资平台建设工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平台。支持设立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鼓励各大商业银行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专营机构、村镇银行控股公司、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境外中小企业专业银行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做强一批专注中小企业的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发展一批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发展以服务小企业、三农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持网商银行筹建工作,争取在浙江设立全国首家网络银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平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推进一批优势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小型巨人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争取在5年内新增上市公司100家。推动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交易平台。支持创业投资和产业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探索构建信贷转让、票据交易、理财产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金融资产转让等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支持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托浙江、杭州产权交易所,联合各地产权交易机构,积极打造全省统一的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平台。在国家监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积极探索在浙江建立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鼓励拓展保险、债券等市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平台。支持创新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中小企业不同需求开发更多的小额信贷、出口信贷等产品和并购贷款、供应链融资、网络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融资新保险业务。支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抵(质)押担保方式,拓展中小企业抵(质)押物范围。拓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多渠道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继续举办“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洽谈会”,使之成为具有区域特色、重要的融资对接平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各地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担保机构,积极发挥省级再担保机构作用,探索建立担保机构再保险机制,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水平,提高担保放大倍数。五年内全省融资性担保公司争取发展到1000家,其中注册资本金在亿元以上的300家。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基础上深入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和中介征信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资信档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矛盾,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新型网络担保和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我省证券公司在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股权交易、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中的金融服务功能。

(八)信息化提升推进工程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专栏8】 信息化提升推进工程推进研发设计的信息化和生产产品的智能化。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引导中小企业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顺应产品智能化的新趋势,引导中小企业生产智能化的产品,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百家研发设计的信息化和生产产品的智能化示范中小企业。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推广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提高食品药品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百家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示范中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深入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千家管理信息化示范中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商务电子化。充分发挥浙江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达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用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特色优势的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万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与深化发展,同时推动农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加快普及。

(九)管理创新示范推广工程以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为目的,以深化创业辅导为抓手,在中小企业中推行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组织开展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专栏9】 管理创新示范推广工程推进企业管理创业辅导。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和编写本土企业管理案例。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辅导网络,评价认定百家中小企业创业示范机构和百名示范创业辅导师。深入推行以咨询诊断为核心的创业辅导制度,在广大中小企业中推行以精益化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开展管理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在战略规划、绩效考核、人力资源、供应链、财务与资源、客户关系、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企业文化与形象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每年评价认定百家管理创新型中小企业,并推广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推进企业现代制度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或股份制改造,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树立一批现代企业制度的示范企业;鼓励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发展一批规范的股份制现代企业。推进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在初创型和微小企业中推行以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创业培训,在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实施以转型升级为主题的提升型培训,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省市县(市区)重点抓好进入中小企业百千万工程数据信息库的企业家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设立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或与有关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

(十)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程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等公共服务,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快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我省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十二五”子规划,建立起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专栏10】 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强中小企业公益性服务。着重建设和发挥省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和全省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作用。信息资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公共信息资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形势、市场动态、人才招聘及境内外会展等公共信息资讯服务。支持信息运营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网上融资、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服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会科技人才,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创办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检测、标准认证推广、专利申请代办等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研究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法律维权等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安全环保服务平台。指导中小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行业自律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以行业协会为重点的第三部门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扶持和规范中小企业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发展,强化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发挥联系政府与企业桥梁纽带的功能。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省中小企业局及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职能建设,发挥牵头和综合管理作用。各相关厅局要按照工作分工,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根据发展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合力帮扶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配套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重点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制定出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融资担保、兼并重组、税费优惠、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协作配套、抱团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要加强政策的分层分类指导,针对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不同类别、不同产业的企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不同的扶持重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要求,省级财政和市、县(市、区)财政要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根据产业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中央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资金。进一步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中小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在研发创新、节能减排、特色农产品产业、软件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能依法享受免税、减税、退税等政策的中小企业,各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周期,提高办事效率。

(四)加大资源要素保障按照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区域性金融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中小企业用地评价和供给制度,各地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优先保障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创新型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引人育人留人用人的环境和制度,大力引进和培养创业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服务人才等。

(五)持续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建设服务型、高效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强化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职责。在总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企业和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服务企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机构建设,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优化企业服务。 主题词:经济管理 中小企业△ 规划 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各市、县(市、区)发改委(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26